tànguānzhǐ

叹观止矣



叹观止矣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


基础信息

拼音tàn guān zhǐ yǐ

注音ㄊㄢˋ ㄍㄨㄢ ㄓˇ 一ˇ

繁体嘆觀止矣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叹为观止:赞叹至极的艺术之美》 在中华文化的瑰丽长河中,成语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语言精炼,意蕴丰富,而且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个成语就是“叹为观止”。 “叹为观止”最早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原文为:“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为之歌《大雅》、《小雅》,曰:‘广哉!’为之歌《颂》,曰:‘尽美矣,又尽善也。’”这是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朝乐舞时所发的感慨。他赞叹这些乐舞之美,认为它们达到了极致,无法再超越。 “叹为观止”的字面意思是赞叹到极点,认为已经到了极致。当我们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是在表达某种事物或现象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令人感到震撼和敬佩。它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场景,比如一场精彩的演出、一件绝妙的艺术品、一段动人的文字等等。 成语“叹为观止”不仅仅是一个词汇上的表达,它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审美体验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不仅是娱乐消遣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内心的共鸣。而当这种美感达到极致时,人们便会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便是“叹为观止”的真实写照。 此外,“叹为观止”还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完美境界的追求。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中庸之道”,主张事物应当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找到真正完美的事物。因此,当某个事物被赋予了极高的评价时,它便成为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存在。“叹为观止”正是这种理想化追求的具体表现,它鼓励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要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总而言之,“叹为观止”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成语。它既是对美好事物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个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灵感,激发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叹观止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叹观止矣的意思解释、叹观止矣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从俗就简 依照通俗的做法,以求简易。
所作所为 指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多指一些不好的行为。
形影相顾 形:形体;影:身影。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志满意得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穷家富路 指居家应节俭,出门则要多带盘缠,免遭困窘。
胆如斗大 胆:胆量;斗:旧时的一种量器,容量为十升。胆子像斗一样大。形容胆量极大。
玩世不恭 旧指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玩世:用消极、游戏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
蝶粉蜂黄 指古代妇女粉面额黄,妆扮美容。
目不忍见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取而代之 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
化鸱为凤 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鸱,猫头鹰,古人以为凶鸟。语本《后汉书·循吏传·仇览》:“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纷乱如麻 麻:麻团。交错杂乱像一团乱麻。
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饱食暖衣 吃的饱;穿的暖;生活富足;无忧无虑。
难上加难 难:不容易。形容极端的难度。
作壁上观 壁:壁垒;营寨周围的高墙。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比喻从旁观望;置身事外。
量能授官 根据人的能力大小而授予适当官职。
春光明媚 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事与愿违 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满园春色 整个园子里一片春天的景色。比喻欣欣向荣的景象。
超然物外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短寿促命 短命早死,要命。
安身立命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风风雨雨 刮风下雨,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
众所瞻望 瞻望:仰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为大家所敬仰。
望尘靡及 见“望尘莫及”。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师严道尊 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 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 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