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ìliǎng

誓不两立



誓不两立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发誓不跟敌人并存。形容双方仇恨极深。

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例子萧干《未带地图的旅人》:“它同民主自由、同个人幸福并不互相排斥、誓不两立。”


基础信息

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注音ㄕˋ ㄅㄨˋ ㄌ一ㄤˇ ㄌ一ˋ

繁体誓不兩立

感情誓不两立是中性词。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指不能同时存在。

辨形“誓”,不能写作“事”。

辨析见“势不两立”。

近义词你死我活、不共戴天

反义词亲密无间、情投意合、同流合污

英语swear not to coexist with another

德语einander spinnefeind sein(Todfeinde sein)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成语是汉语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是语言表达中的精炼瑰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个既形象又富有哲理的成语——“誓不两立”。 “誓不两立”这个词组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为:“宋人伐宋,公子鲍帅师救之,及楚人战于城濮,大败之。遂逐之,至于城下,乃盟曰:‘苟得志,必不相容。’于是誓不两立。”这段古文的大意是说,在一场激烈的战争之后,胜者与败者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其中一方明确表示如果有机会,绝对不会容忍对方的存在,即“誓不两立”。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誓”指的是发誓、承诺;“不”是否定的意思;“两立”则是指两个人或两种事物能够并存。因此,“誓不两立”的本意是指双方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彼此之间势同水火,无法共存。 在现代汉语中,“誓不两立”通常用来形容两个敌对势力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无法和平相处。这种对立可能基于政治立场、利益冲突或是价值观的不同。比如,在描述国家之间的对立时,我们可以说:“两国由于领土争端,誓不两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誓不两立”强调的是极端的对立状态,但在实际应用中,这句话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种激烈的情感状态或态度,而不是必然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在很多情况下,它也可以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总之,“誓不两立”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人际关系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也反映了在面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时,人们所持有的决绝态度。通过学习这样的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誓不两立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誓不两立的意思解释、誓不两立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强取豪夺 凭强力或权势夺取。
望尘莫及 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尘:尘土;莫:不;及:赶上。
所作所为 指做的一切事情或全部行为。多指一些不好的行为。
栋梁之材 可以做屋栋房梁的材料。比喻能够担当重任的人。
笃近举远 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鬼瞰其室 谓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
酒能乱性 喝多酒能够使人不能自控,就会淫乱。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秽德垢行 指自污浊其德行以避祸患。
熟能生巧 巧:技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令人作呕 呕:想吐;恶心。形容使人厌恶。
倒裳索领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古往今来 从古代到现在。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斗南一人 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卑鄙龌龊 龌龊:肮脏。品行恶劣下流。
图穷匕见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风风雨雨 刮风下雨,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
慌不择路 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
浅见薄识 浅见:肤浅的见解。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望尘靡及 见“望尘莫及”。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跃跃欲试 跃跃:急于要动的样子。心情急切地想试一试。形容对某事情非常有兴致;急切想试试。
角巾东路 《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同功一体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二缶钟惑 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三月不知肉味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红尘客梦 红尘:佛家指人世间。比喻尘世虚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