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于上,仅得乎中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法:标准,规范。取上等的为标准,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
出处唐·唐太宗《帝范》第四卷:“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例子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语曰:取法于上,仅得乎中,择其中而取法之,是岂智者所为耶?”
基础信息
拼音qǔ fǎ yú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
注音ㄑㄨˇ ㄈㄚˇ ㄩˊ ㄕㄤˋ,ㄐ一ㄣˋ ㄉㄜˊ ㄏㄨ ㄓㄨㄥ
感情取法于上,仅得乎中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英语Even if you take the best as your model, you may only achieve the average.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蕴藏着无数精妙绝伦的成语。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与哲思。“取法于上,仅得乎中”便是这样一句蕴含深刻哲理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学习、做事的态度,也揭示了目标设定与结果实现之间的微妙关系。
首先,“取法于上”的“法”,在这里指的是法则、标准或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应当以高标准、高要求来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学习对象。这里的“上”并非简单的指代地位或身份上的高人一等,而是强调一种卓越的标准或境界。就像古代学子研读经典,他们选择最优秀的诗文作为学习材料,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种做法就是“取法于上”的具体体现。
然而,为什么“取法于上”之后的结果只能达到“仅得乎中”呢?这实际上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洞察。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我们设定了最高的目标,最终达到的效果往往也只能是中等水平。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它说明了任何事情都有其极限,我们无法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它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能力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努力,而非盲目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同时,这也暗示着,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与积累,才能逐渐接近甚至超越那个看似遥远的“高标准”。
因此,“取法于上,仅得乎中”不仅是对个人成长路径的一种描述,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它鼓励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保持谦逊的态度,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局限性,但同时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追求卓越。相反,我们应该将高标准视为前进的动力,即便最终可能只能达到中等水平,但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经历与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在逆境中坚持自我,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
总之,“取法于上,仅得乎中”这一成语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地设定目标,以及如何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接受结果。它不仅是一种行动指南,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指引着我们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逴俗绝物(意思解释)
- 冠履倒置(意思解释)
- 痛定思痛(意思解释)
- 一视同仁(意思解释)
-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意思解释)
- 销声匿迹(意思解释)
- 绳锯木断(意思解释)
- 同室操戈(意思解释)
- 列风淫雨(意思解释)
- 唯物主义(意思解释)
- 营私舞弊(意思解释)
- 归十归一(意思解释)
- 之死靡二(意思解释)
- 语不惊人(意思解释)
- 色中饿鬼(意思解释)
-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意思解释)
- 将寡兵微(意思解释)
- 信以为真(意思解释)
- 迭床架屋(意思解释)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解释)
- 金口木舌(意思解释)
- 气味相投(意思解释)
- 偶语弃市(意思解释)
- 扣人心弦(意思解释)
- 赤胆忠心(意思解释)
- 搬弄是非(意思解释)
- 千里命驾(意思解释)
- 烟消云散(意思解释)
※ 取法于上,仅得乎中的意思解释、取法于上,仅得乎中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拨云见日 | 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
安内攘外 |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
穷年累世 | 形容时间长久。 |
德重恩弘 | 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 |
响答影随 | 如应声和答、形影相随。比喻两者紧密相连。 |
斗方名士 | 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
疑邻盗斧 |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
形神不全 | 形:形体;神:精神。形象和精神不能保全。泛指精神形象不完美。 |
饿虎吞羊 |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
毁于一旦 | 一旦:一天。指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下子就毁掉了。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或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灭掉。 |
气象万千 | 气象:景象;万千:泛指极多。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
将寡兵微 | 寡:少;兵:士兵;微:衰败。兵少将少。形容兵力薄弱。 |
鸡胸龟背 | 凸胸驼背。 |
阳春白雪 |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
龙争虎斗 | 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 |
羽旄之美 |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 |
扪心自问 | 扪:按;摸;心:胸口。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
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牛骥同槽 | 见“牛骥同皁”。 |
千家万户 | 众多人家。 |
偶语弃市 | 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 |
义不容辞 |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
过甚其词 | 话说得太过分;与实际不相符。 |
以夷制夷 | 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
举目无亲 | 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 |
挥戈反日 | 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
致知格物 | 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 |
乱作一团 | 混杂在一起,形容极为混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