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gshāduó

生杀与夺



生杀与夺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生:叫人活;杀:叫人死;与:赏赐;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出处《通典·职官》:“《周官》内史掌王之八柄,爵禄废置,生杀与夺,执国法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

例子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对于这些种族奴隶,国家是操有生杀与夺之大权的。”


基础信息

拼音shēng shā yǔ duó

注音ㄕㄥ ㄕㄚ ㄩˇ ㄉㄨㄛˊ

繁体生殺與奪

感情生杀与夺是中性词。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统治者的大权。

近义词生杀予夺

英语have somebody's life and property at one's disposal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成语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成语是“生杀与夺”。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常用到,但它背后蕴含的道理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杀与夺”的字面意思。这里的“生”指的是生存,“杀”指的是死亡,“与”在这里有给予的意思,“夺”则指夺取。整个成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拥有决定生死大权的人。这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握有极大权力的人物,比如古代帝王或现代国家领导人等,他们有能力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无论是生存还是死亡。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生杀与夺”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权力的成语,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权力的认知和态度。在中国古代,权力被看作是一种神圣而又危险的东西,它可以带来生命的延续,也可以导致生命的终结。因此,拥有这种权力的人必须谨慎行使,否则可能会招致灾祸。 此外,“生杀与夺”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作者对于权力、人性以及命运的看法。例如,在《史记》中就有许多关于帝王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来影响他人命运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生杀与夺”这一成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总之,“生杀与夺”这个成语虽然简单,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权力时,应当保持敬畏之心,合理使用手中的权利,以造福于人而不是滥用。同时,这也启发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解读,“生杀与夺”不仅成为了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的一个窗口,也为现代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时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角度。

生杀与夺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生杀与夺的意思解释、生杀与夺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惨不忍睹 睹:看。情景凄惨;使人不忍看下去。
贫贱不移 移:改变。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
算无遗策 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功成名就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今来古往 犹古往今来。
贫贱不能移 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
一哄而起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
危急关头 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
作乱犯上 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表里如一 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风急浪高 形容风浪很大。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讨价还价 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现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定国安邦 邦:国家。治理和保卫国家,使国家安定稳固。
礼坏乐缺 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缺:残破,废缺。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
粉墨登场 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材雄德茂 指才德杰出。
狼吞虎咽 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空腹高心 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形容并无真才实学。
飞蛾扑火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心小志大 办事小心,抱负远大。
风风雨雨 刮风下雨,比喻重重阻难或议论纷纷。
义不容辞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面授机宜 面:当面;授:教;传授;机宜:适应时机的对策、办法。当面教给应采取的机密的对策或措施。
经国之才 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大起大落 大幅度地起落。形容变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