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izhīshī

拜赐之师



拜赐之师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出处《左传 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基础信息

拼音bài cì zhī shī

注音ㄅㄞˋ ㄘˋ ㄓ ㄕ

繁体拜賜之師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拜赐之师: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 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尊师重道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拜赐之师”这一成语便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师长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拜赐之师”出自于《后汉书·孔融传》,原句为“孔子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融曰:‘臣虽不敏,请事斯语。’于是荐鲍叔牙为宰相,而称其师曰‘拜赐之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认为鲍叔牙是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因此将鲍叔牙推荐给齐桓公,并称鲍叔牙为自己的老师,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敬意。 “拜赐之师”中的“拜”字,在这里表示的是对师长的一种尊敬和感恩的态度。“赐”则代表了师长给予的知识、教诲以及精神上的启迪。“拜赐之师”一词,正是为了表达对那些对自己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的感激之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的地位极为崇高。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师道尊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心灵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因此,“拜赐之师”的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还强调了教师对学生人生的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虽然时代变迁,但尊师重道的精神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尊重每一位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老师。同时,也要学会感恩,铭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人,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的付出,让“拜赐之师”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之,“拜赐之师”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古代教育文化的生动反映,也是当今社会提倡尊师重道、传承美德的重要载体。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并尊重那些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给予指引和支持的人。

拜赐之师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拜赐之师的意思解释、拜赐之师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杀人不眨眼 本来是禅宗用语。杀人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嗜杀成性;极端的暴虐凶残。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满山遍野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乌合之众 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处实效功 处:办理。效:效验,效果。功:功绩,成效。处理事情从实际出发,讲究功效。
平淡无奇 奇:特殊。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显著的、出色的地方。
下临无地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十羊九牧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东扶西倒 从这边扶起,却又倒向那边。比喻顾此失彼。也形容坏习气太多,纠正了这一点,那一点又冒头了。
敷衍了事 敷衍:将就应付;不认真。了:了结。将就应付地把事办了。指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心。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
平地一声雷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饥不择食 饿急了就顾不上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选择。
过门不入 经过家门而不回家。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不宁唯是 宁:请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奋起直追 奋:鸟类展翅起飞。形容在已经落后的情况下;振作起来;一股劲地赶上去。
今古奇观 奇观:奇异的景象。指古今奇怪而少见的事。
似曾相识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麻木不仁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昏聩无能 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眼花耳聋,没有能力。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纵横四海 纵横:奔驰无阻。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比喻无敌于世。
坑坑洼洼 形容物体表面凹凸不平,高高低低。
五花八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湖海飘零 飘零:飘泊。居无定所,四处飘泊。
翼翼飞鸾 指飞翔的样子。
步步深入 一步一步地进入事物的内部。
援笔立就 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