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ǎojìngmín

保境息民



保境息民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保卫国家边疆,使人民得以安宁。

出处《周书 刘雄传》:“先是,国家与齐通好,约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扰。”

例子王能保境息民,则福可长享。(《明史 外国五》)


基础信息

拼音bǎo jìng xī mín

注音ㄅㄠˇ ㄐ一ㄥˋ ㄒ一 ㄇ一ㄣˊ

感情保境息民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军队的职责。

近义词保国安民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保境息民:一种安定与和平的追求》   “保境息民”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成语,其意义深远,寓意丰富。在字面意义上,“保境息民”的意思是指保护国家疆域,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它不仅描绘了一幅和谐社会的画面,还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于民生福祉的高度关注和责任担当。   “保境”一词中的“境”,在这里指的是国家的疆域。在古代中国,疆域的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一旦边境出现动荡不安,就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社会经济衰退,百姓生活困苦。因此,“保境”意味着巩固边防,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全。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智慧与勇气的体现。   而“息民”则是指让民众得到休息,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在古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争之苦。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需要采取措施来安抚民心,促进社会稳定。通过减少赋税、免除徭役等方式,让百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增加财富,改善生活条件。这种政策可以有效地缓解社会矛盾,增强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保境息民”这一成语的运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历史故事中,也常常被现代人用来形容那些致力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政治家或领导者。它强调了对国家领土完整性的保护以及对民众生活质量的关注,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保境息民”的理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保境息民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保境息民的意思解释、保境息民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干城之将 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捍卫者。指保卫国家的大将。
名士风流 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弦外之响 比喻言外之意。
众喣山动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挥霍无度 任意花钱没有节制。挥霍;亦作“挥攉”。摇手称挥;反手称攉。引申为任意花钱。度:限度。
尾生之信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天昏地暗 天色昏黄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雾遮蔽日月或风沙漫天的景象。昏:昏暗。
藏形匿影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水中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只能白费力气。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螓首蛾眉 螓:蝉的一种。螓首:额广而方;蛾眉:眉细而长。宽宽的额头,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生公说法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令人作呕 呕:想吐;恶心。形容使人厌恶。
文治武功 政绩和战功。指治理国家和对外用兵都功绩显著。旧时多用为对帝王或重臣的赞誉之词。
通今达古 同“通今博古”。
亡命之徒 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
唇枪舌剑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迭床架屋 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
迫不得已 迫:逼迫;已:停止;结束。逼得毫无办法;不得不如此。
气味相投 气味:意指思想或志趣;投:合得来。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爱毛反裘 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狂风暴雨 大风大雨。比喻声势猛烈或处境险恶。
耳聪目明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骄傲自满 自高自大;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穷愁潦倒 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形容贫寒困窘,愁苦失意的样子。亦作“羁愁潦倒”、“潦倒穷愁”。
沉鱼落雁 沉:使下沉;落:使落下。原指女子貌美;使游鱼下沉;使飞雁降落;不敢与之比美。后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纵横四海 纵横:奔驰无阻。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比喻无敌于世。
家常便饭 家中日常饭食。也比喻常见的、平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