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ézhì

博学笃志



博学笃志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博:广;笃志:志向专一。广泛学习,意志坚定。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例子清·王永彬《围炉夜话》:“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功夫。”


基础信息

拼音bó xué dǔ zhì

注音ㄅㄛˊ ㄒㄩㄝˊ ㄉㄨˇ ㄓˋ

繁体博壆篤志

感情博学笃志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博学笃志:知识与信念的双重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语犹如璀璨的明珠,其中“博学笃志”就是一颗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珍珠。它不仅是古人对于个人修养和学术追求的一种期许,也是我们今天在学习道路上应当秉持的精神风貌。   “博学笃志”出自《论语·子张》,原文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揭示了获取知识和培养品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博学笃志”则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博学”,顾名思义,是指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笃志”则意味着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或理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形象。   从字面意义上看,“博学笃志”强调的是一个人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面,还要有坚定不移的目标。这种追求不仅限于书本上的学问,更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理解。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式增长,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更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专注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遇。   同时,“博学笃志”还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它鼓励我们在不断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坚守初心,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正如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我们拥有了宽广的知识领域和明确的人生方向时,就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博学笃志”是儒家思想中关于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理念之一。它教导我们要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既广又专,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忘内心的坚持。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一原则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保持一颗渴望学习的心和一份执着于理想的信念,将是我们通往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博学笃志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博学笃志的意思解释、博学笃志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期颐之寿 期颐:百年。高寿的意思。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
富贵骄人 富:有钱;贵:指有地位。有财有势,盛气凌人。
穷乡僻壤 指荒远偏僻的地方。
坏法乱纪 破坏法制和纪律。
稳操胜券 稳:稳当地;操:拿着;掌握。稳稳地拿着胜利的凭证。比喻有胜利的把握。
不翼而飞 翼:翅膀;不翼:没有翅膀。没有翅膀就飞走了。形容消息等流传迅速;也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也作“无翼而飞”。
亲上成亲 谓原是亲戚,又再结姻亲。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色中饿鬼 比喻极其贪色的人。
扬威耀武 见“扬威曜武”。
火烛银花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视死如归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正人君子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十恶不赦 十恶: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生拉硬扯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牵强附会。也形容用力拉扯,勉强别人听从自己。
峨峨洋洋 本用以形容音乐高亢奔放。后亦用以形容欢乐之态。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充分;气壮:气势旺盛。理由正确、充分;说话的气势就很盛。
东施效颦 美女西施因病皱眉;显得更美。邻里丑女(后称东施);机械地模仿;也皱起眉头;结果这副苦相使她显得更丑(效:模仿;颦:皱眉头)。比喻不顾具体条件;不加分析地胡乱摹仿别人;结果适得其反;显得可笑。
唇枪舌剑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天下第一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念兹在兹 念:思念;记念;兹:此;这个。念念不忘某件事。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春寒料峭 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形容早春微带寒意;刺入肌骨。也作“料峭轻寒”、“料峭春寒”。
取之不尽 拿不尽。形容极其丰富。
臭名昭著 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
从天而降 天上掉下来的。
以夷制夷 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