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fēi

伯玉知非



伯玉知非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基础信息

拼音bó yù zhī fēi

注音ㄅㄛˊ ㄩˋ ㄓ ㄈㄟ

感情伯玉知非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认识错误。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伯玉知非:君子之鉴》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伯玉知非”这一成语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文人墨客去探寻其背后的深意。 “伯玉知非”的典故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讲述了卫国贤士蘧伯玉的故事。据记载,蘧伯玉为人谦逊有礼,且善于自我反省。一日,蘧伯玉在家中宴请宾客,席间他向众人展示了自己的书房。在书房的一侧,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出自《论语》,意为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而另一侧则挂着一幅空幅,众人疑惑不解,询问其原因。蘧伯玉回答说,他之所以挂上空幅,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学习与改进。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审视的态度,使得蘧伯玉得以成为一代名士。 从字面上理解,“伯玉知非”意味着蘧伯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或不足。但更深层次地看,它强调了一种持续自我反思、勇于改正的精神。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尤为可贵。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进步,都需要不断地审视自身,发现并改正错误,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 此外,“伯玉知非”还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知耻近乎勇”的理念。孔子曾言:“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犯了错却不肯改正,那才是真正的过错。蘧伯玉的行为正体现了这种勇于面对错误、积极改正的态度,这也是中华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倡导自我完善的体现。 综上所述,“伯玉知非”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故事,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展现。它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勇于面对并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前进,成就一番事业。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这都是一份宝贵的启示。

伯玉知非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伯玉知非的意思解释、伯玉知非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满天星斗 星斗:星的总称。布满天空的星星。比喻事情多而杂乱。后形容文章华美。
杜绝言路 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
鬼烂神焦 形容火灾惨烈,众多的人被烧死。
照葫芦画瓢 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坏法乱纪 破坏法制和纪律。
连编累牍 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一场空 努力和希望完全落空。
视死如归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风和日丽 和:柔合;温和。轻风柔和;阳光灿烂。形容天气晴和。
款学寡闻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冲锋陷阵 陷阵:攻破;深入敌阵。冲向敌人的防线;攻破敌人的阵地。形容作战英勇。
将伯之呼 指求人帮助。
无关紧要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贤母良妻 见“贤妻良母”。
将功折罪 将:拿;用;折:抵偿。用功劳来抵偿罪过。
唇枪舌剑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勤学苦练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男大当婚 指男子成年后要娶亲成家。
起死回生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指将没有多少希望的事情挽救回来。
散言碎语 犹言闲言碎语。
迫不得已 迫:逼迫;已:停止;结束。逼得毫无办法;不得不如此。
万变不离其宗 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土生土长 当地生长的。
拆东墙补西墙 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烟消云散 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