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īzhàngliú

笞杖徒流



笞杖徒流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笞:鞭打;杖:棒打;徒:徒刑;流:流放。指古代的四种刑罚。

出处元·乔孟符《金钱记》第三折:“本是些风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


基础信息

拼音chī zhàng tú liú

注音ㄔ ㄓㄤˋ ㄊㄨˊ ㄌ一ㄡˊ

感情笞杖徒流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刑罚。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笞杖徒流:古代刑罚的多样展现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法律制度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从古至今,各种法律条文和刑罚形式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与治理理念。其中,“笞杖徒流”这一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揭示了中国古代司法体系中的几种重要刑罚。 笞,即鞭打。在古代中国,笞刑是一种常见的肉刑,主要用于惩罚轻微犯罪行为。执行时,通常使用竹板或荆条等工具进行抽打。笞刑虽然看似简单直接,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打击部位、次数等都有明确限制,以防止过度伤害。 杖,即棍棒。相较于笞刑,杖刑的处罚力度更大,一般用于惩治较重的违法行为。行刑时,官员会根据犯人的罪行轻重选择不同粗细长短的木棍,对受刑者进行击打。值得注意的是,在施行杖刑时,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规范,确保刑罚不过度。 徒,则是指劳役刑。这种刑罚要求犯人从事一定期限内的强制劳动,如筑路、修堤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达到惩罚的目的,还能让犯人在劳动中得到改造,重新做人。徒刑的具体年限则根据犯罪情节而定,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流,则指流放。即将犯人流放到边远地区,远离原居住地。此刑罚常用于惩治较为严重的犯罪行为,一方面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缓解监狱压力。流放地点通常选择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地方,使犯人难以轻易返回故土。 综上所述,“笞杖徒流”这四个字涵盖了中国古代司法体系中最为常见的四种刑罚方式。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惩治犯罪的决心,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刑罚逐渐被废止或替代,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现代法律制度。尽管如此,“笞杖徒流”的历史意义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思考,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更是对我们当今法制建设的一种启示。

笞杖徒流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笞杖徒流的意思解释、笞杖徒流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学无止境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一手遮天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鬼哭神嚎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逆道乱常 指违背道德纲常。
强中自有强中手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
冷若冰霜 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没有一丝热情。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使人无法靠近。
扫地出门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
清清楚楚 清晰明白有条理。
命中注定 命:命运;人一生的遭遇;注定:预先决定。旧时迷信说法;指命运早已决定了。
漏洞百出 漏洞:不周密的地方;百出:形容出现次数很多。破漏的地方非常多。比喻说话、写文章或做事破绽很多。
鬼瞰其室 谓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
姹紫嫣红 姹:美丽;嫣:妖艳;美好。形容各色的美丽花朵争相斗妍。也作“嫣红姹紫”。
十羊九牧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供不应求 供应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供:供应。
进锐退速 锐:迅速。急于求进者往往后退也快。
目不斜视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倒裳索领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纵横天下 在天下任意往来,没有阻挡。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风情月意 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同“风情月思”。
美人迟暮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绵里藏针 绵絮里边藏着针。比喻外表温柔;内心尖刻厉害;也比喻柔中有刚。
一刹那 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雅俗共赏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欢聚一堂 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改恶向善 指不再做恶,重新做好人。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