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发怒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见“冲冠怒发”。
出处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凡献艺者,岂自疑于无必。冲冠发怒,扬鞭气逸,引满雷砰,腾凌飙疾,皆穷百中之妙,尽由一孔而出,乃知来者之艺,盖亦前人之匹。”
基础信息
拼音chōng guàn fā nù
注音ㄔㄨㄥ ㄍㄨㄢˋ ㄈㄚ ㄋㄨˋ
繁体衝冠發怒
感情冲冠发怒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愤怒时。
近义词冲冠怒发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冲冠发怒”成语讲解》
在汉语的词汇宝库中,有许多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成语,“冲冠发怒”便是其中颇具表现力的一个。
**一、字面含义**
“冲冠发怒”,从字面上看,“冲冠”是指愤怒得头发竖起,把帽子都顶起来了;“发怒”则是表示非常生气。这个成语整体用来形容人极度愤怒的样子,仿佛那股怒气能从头顶喷薄而出,将头上的帽子冲掉一般。
**二、溯源与典故**
这一成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出现“冲冠发怒”的说法,但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表现出极大的义愤,这种情形下他的愤怒程度可想而知,后世人们用“冲冠发怒”来形容这样一种极端愤怒的状态。
**三、语境运用**
1. **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 在许多小说或者戏剧里,作者会巧妙地使用这个成语来刻画人物的情绪。例如,在描写一位正义之士看到国家遭受侵略,百姓受苦时,可能会写道:“将军听闻敌军烧杀抢掠的消息,顿时冲冠发怒,拔剑誓要保家卫国。”这短短几个字就把将军满腔的愤怒和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2. **日常表达中的类比**
- 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真的像古代英雄那样动辄冲冠发怒,但当我们想要形容一个人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用类似的说法。“他听到自己被冤枉的消息后,冲冠发怒般地站起来反驳。”这里借用了成语的形象性来传达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
**四、文化内涵**
“冲冠发怒”不仅仅是一个描述愤怒情绪的简单词汇,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愤怒往往被视为一种强烈的情感力量,它可以是正义的体现,比如当面对不公、邪恶或者对国家民族利益的侵犯时所产生的愤怒。这种愤怒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激励人们去抗争、去改变现状。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情感表达的一种独特理解,即有时候愤怒可以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如同冲冠发怒般震撼人心。
总之,“冲冠发怒”这个成语以其独特的形象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语表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用于文学创作还是日常交流,都能准确地传递出那种强烈的愤怒情绪。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经帮纬国(意思解释)
- 普天同庆(意思解释)
- 命中注定(意思解释)
- 刑期无刑(意思解释)
- 算尽锱铢(意思解释)
- 喔咿儒睨(意思解释)
- 万马奔腾(意思解释)
- 归十归一(意思解释)
- 雨散风流(意思解释)
- 雷霆万钧(意思解释)
- 道山学海(意思解释)
- 峨峨洋洋(意思解释)
- 皮笑肉不笑(意思解释)
- 粉墨登场(意思解释)
- 足衣足食(意思解释)
- 天网恢恢(意思解释)
- 不可告人(意思解释)
-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意思解释)
- 满面春风(意思解释)
- 一览无余(意思解释)
- 麻木不仁(意思解释)
- 束身受命(意思解释)
-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意思解释)
- 反戈一击(意思解释)
- 朝升暮合(意思解释)
- 母夜叉(意思解释)
-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意思解释)
- 抗尘走俗(意思解释)
※ 冲冠发怒的意思解释、冲冠发怒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后继有人 | 继:继承。指后面有继承的人。 |
物阜民安 |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
浪迹江湖 | 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
物尽其用 |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
以小见大 | 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
严刑峻法 | 峻:严酷。严厉的刑罚和严峻的法令。 |
普天同庆 | 普:普遍;天:天下;庆:庆贺。普天下共同庆祝。 |
如臂使指 | 好像手臂指挥手指一样。比喻指挥、调动得心应手。 |
将功补过 | 将:拿;补:补偿。用功劳补偿过错。 |
学而不厌 | 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 |
鬼鬼祟祟 | 迷信的人指鬼怪;或指鬼怪害人。形容行为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
有目共睹 |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
无关紧要 |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 |
道山学海 |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
令人作呕 | 呕:想吐;恶心。形容使人厌恶。 |
胡子拉碴 | 形容满脸胡子零乱不齐的样子。 |
牛刀小试 | 牛刀:宰牛的刀。用宰牛刀在小生物身上做试验。比喻有大本领而先在小事上略微施展一下。 |
春光明媚 | 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
舞刀跃马 | 挥舞刀枪,纵跃战马。比喻奋勇作战。 |
尽诚竭节 | 诚:忠诚。节:气节,义节。竭尽自己全部的忠诚和义节。亦作“尽节竭诚”、“尽心竭诚”、“尽忠竭力”、“尽忠竭诚”、“尽忠竭节”、“竭忠尽节”。 |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袅袅婷婷 | 袅袅:柔美貌;婷婷: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
运筹帷幄 | 运筹:筹划;策划。帷幄:军中营帐。原指在营帐中谋划制定作战的方法策略。 |
千家万户 | 众多人家。 |
通时合变 | 同“通权达变”。 |
汲汲顾影 | 惶惶然自顾其影,孤苦失望的样子。也指频频地自顾其影,洋洋得意的样子。 |
迷离惝恍 | 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
坐怀不乱 | 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