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ōnghuàbǐng

充饥画饼



充饥画饼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画个饼子来解饿。比喻虚有其名而无补于实际。也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元 宋方壶《醉花阴 雪浪银涛套 古水仙子曲》:“当初指雁为羹,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

例子元·孔文卿《地藏王证东窗事犯》第三折:“臣做了个充饥画饼风内烛。”


基础信息

拼音chōng jī huà bǐng

注音ㄔㄨㄥ ㄐ一 ㄏㄨㄚˋ ㄅ一ㄥˇ

繁体充饑畫餅

感情充饥画饼是贬义词。

用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用空想来安慰。

近义词画饼充饥

英语paint a pie to satisfy (one's) hunger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广阔天地中,成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语言的长河里。每一个成语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一个道理,乃至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充饥画饼”这个成语,它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生与现实的思考。 ### 成语的字面理解 首先,让我们从字面上来解读这个成语。“充饥”意味着满足饥饿,而“画饼”则是指画一个饼子。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直观的理解就是用绘画出来的饼子来解决饥饿的问题。这样的做法显然是荒谬的,因为没有人能通过看或画饼来真正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 ### 成语的历史背景 “充饥画饼”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据记载,邴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家虽然贫穷,但还是尽力招待了他。然而,由于家里实在没有什么食物可以提供,于是这位朋友就画了一个大饼放在桌子上。邴原看到了这个情景,既感动又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充饥画饼”就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行为,以及那些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付诸行动的做法。 ### 成语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充饥画饼”的含义被进一步延伸,用来比喻那些空谈理论、不切实际的计划或者想法。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需要脚踏实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讨论或想象中。这种精神对于个人的成长、团队的合作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结语 总的来说,“充饥画饼”这一成语不仅揭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告诫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务实求真,避免空想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实践、反对虚无的思想精髓,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反思和践行。

充饥画饼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充饥画饼的意思解释、充饥画饼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心灰意懒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丧失信心;不图进取。灰:消沉;懒:懈怠。
富贵骄人 富:有钱;贵:指有地位。有财有势,盛气凌人。
正身明法 端正自身,严明法纪。
男女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亲:亲自接触。封建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八荒之外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销声匿迹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敏而好学 敏:聪明。天姿聪明而且喜好学习。
孜孜以求 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勤勉的样子)。
三长两短 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现多指死亡。
扶摇直上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乘着大旋风之势一直上升。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
经纬天地 经:丝织品的直线;纬:丝织品的横线。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经营天下,治理国政。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以毒攻毒 攻:治。用毒药治病毒。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逢:遭遇,遇见。比喻交战或竞技的双方本领相当,不相上下。
善游者溺 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死不开口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不置可否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交臂历指 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
不可磨灭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
心烦意乱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
扭直作曲 比喻是非颠倒。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古里古怪 怪异、奇特。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岁寒三友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轰轰烈烈 轰轰:像声词;形容巨大声响;烈烈:火焰盛燃的样子。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群山四应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书不释手 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