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读网成语词典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
dàoshíyí,yè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遗:遗失的东西;户:门。东西丢在路上没有人拾走,夜里睡觉都不需要关门防盗。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西汉·戴圣《礼记·礼运》:“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例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有些地方真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基础信息

拼音dào bù shí yí,yè bù bì hù

注音ㄉㄠˋ ㄅㄨˋ ㄕˊ 一ˊ,一ㄝˋ ㄅㄨˋ ㄅ一ˋ ㄏㄨˋ

繁体道不拾遺,夜不閉戶

感情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是褒义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社会。

近义词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反义词盗贼蜂起

英语People do not take any articles left by the wayside and doors are not bolted at night.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成语源自中国古代,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这八个字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不仅形象地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道德风貌,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 ### 成语释义 “道不拾遗”意味着道路上遗失的东西不会被人捡走,说明社会风气良好,人们诚信自律,即使在无人注意的情况下,也能做到拾金不昧;而“夜不闭户”则表示夜晚时分,家家户户都不用关闭门户,体现了社会治安极佳,居民生活安宁,彼此之间充满信任。 ### 历史背景 这一成语所描述的情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特别是西周的“成康之治”,以及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国家。这些时期,由于统治者重视德治、提倡仁政,使得社会秩序井然,民风淳朴,成为后世称颂的理想社会典范。随着时间的发展,“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逐渐成为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的重要标准之一。 ### 现代意义 尽管现代社会与古代有着天壤之别,但“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精神内核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社会的公序良俗都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倡导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 结语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它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诚信原则,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解释、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圆颅方趾 方脚圆头。指人类。
大有可为 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开拓或发展有前途。
齐头并进 几支队伍并行前进。也指几个事情同时展开。
晕头转向 晕:头脑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形容头脑昏乱辨不清方向。
打肿脸充胖子 比喻宁可付出代价而硬充作了不起。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年少无知 年纪小,不懂事。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取而代之 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利而代替他。
下临无地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见危致命 见“见危授命”。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大张旗鼓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目不斜视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度己失期 估计己经误了期限。
弟子孩儿 弟子:歌妓,妓女。婊子养的。
妻儿老小 指全家人。用在表示家族负担。
缠绵悱恻 缠绵:情感萦绕而不能解脱;悱恻:悲苦。形容心情悲苦;无法排遣。后也指诗文情调凄怆而婉转。也作“悱恻缠绵”。
断香零玉 比喻女子的尸骸。
女扮男装 女子穿上男装,打扮成男子的模样。
皮笑肉不笑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安闲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牵肠挂肚 牵扯感情的事情在心头缠绕。形容非常挂念;不放心。
形形色色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转弯磨角 见“转弯抹角”。
发人深思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末大必折 谓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
神不知鬼不觉 指形迹隐秘,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