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ǎnxùngào

典谟训诰



典谟训诰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①《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②泛指经典之文。

出处《书序》:“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例子尧、舜、汤之道在典谟训诰之间。唐·康骈《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基础信息

拼音diǎn mó xùn gào

注音ㄉ一ㄢˇ ㄇㄛˊ ㄒㄨㄣˋ ㄍㄠˋ

繁体典謨訓誥

感情典谟训诰是中性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经典。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长河中,成语是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们不仅浓缩了历史的智慧与哲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既古老又富有深意的成语——“典谟训诰”。 “典谟训诰”这四个字,每一个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首先,“典”字在古代通常指经典文献或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典籍被视为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依据。比如《尚书》中的“典”,就包含了尧、舜等古代圣君的言行记录,被视为治国理政的经典。 “谟”则多指帝王与臣子之间的谋议对话。在古代,君主与贤臣之间的讨论往往关乎国家大计,这些讨论被记录下来,成为后世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料。例如,《尚书》中的《皋陶谟》就是记载了皋陶与禹之间的对话,涉及到了许多关于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的内容。 “训”在古代文献中,常常是指先王或长辈给予后人的教导和训诫。这种教导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生智慧。如《尚书》中的《康诰》等篇章,都是周公旦对成王的教导,内容涉及道德修养、为政之道等方面。 最后,“诰”字,多指帝王发布的文告或命令。古代帝王在发布重要政策或重大决策时,往往会通过诰书的形式向全国上下宣布,诰书中不仅包含政策内容,还常常包含了帝王对于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期望。如《尚书》中的《汤诰》等,便是商汤王颁布的文告,旨在强调天命的重要性以及统治者应如何施政。 综上所述,“典谟训诰”作为一个成语,实际上是对古代文献和政治文化的一种概括性描述。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文献中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君主言行和政治决策的高度关注。通过学习这些经典文献,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能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

典谟训诰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典谟训诰的意思解释、典谟训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不过尔尔 尔尔:如此如此。不过如此而已。
支支吾吾 亦作“支支梧梧”。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
吉星高照 吉星:指福、禄、寿三星;古人以为吉祥之星。吉祥之星高高照临。借指能带来吉祥的人或事物。
是非口舌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聋者之歌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
一钱太守 比喻值得称赞的廉洁的官吏。或讥讽那些贪官污吏贪财。
颐指气使 颐:腮帮子;指:指挥;气:神气;使:指使。用腮帮子来指挥人;用神气来支使人。
过五关,斩六将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普天同庆 普:普遍;天:天下;庆:庆贺。普天下共同庆祝。
众喣山动 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想望丰采 见“想望风采”。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
陈言务去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
叫化子 乞丐。
心直口快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直:直爽。
三长两短 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现多指死亡。
溢于言表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化鸱为凤 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鸱,猫头鹰,古人以为凶鸟。语本《后汉书·循吏传·仇览》:“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反面无情 翻脸不讲情面。形容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不留情面。
巧上加巧 指一时凑巧或指人更加灵巧。
夷为平地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漫不经心 漫:随便;不受约束;经心:在意;留心。说话办事不用心考虑;随随便便;不在乎。
异途同归 途:道路;归:归宿;目的。不同的道路;走向共同的归宿。比喻采用不同的方法、途径;得到相同的效果;达到相同的目的。
死不开口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歌舞升平 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含贬义。升平:太平。
贤母良妻 见“贤妻良母”。
叫苦连天 一声接一声地诉苦。
迭床架屋 床上搁床,屋上架屋。比喻重复、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