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àitóngchóu

敌忾同仇



敌忾同仇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出处《诗经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左丘明《左传 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例子郭沫若《南京印象》十四:“十年抗战,共赋《天衣》,敌忾同仇,卒致胜利,而今却成为追忆了。”


基础信息

拼音dí kài tóng chóu

注音ㄉ一ˊ ㄎㄞˋ ㄊㄨㄥˊ ㄔㄡˊ

繁体敵愾同讎

感情敌忾同仇是中性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指一致痛恨敌人。

近义词同仇敌忾

英语A common danger causes common action(be unanimous in their hatred against the enemy)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敌忾同仇: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 成语是汉语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浓缩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成语中,“敌忾同仇”是一个富有力量感和凝聚力的词汇,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共同面对敌人、齐心协力的精神面貌。 “敌忾同仇”的字面意思是对外敌共同抱有愤怒,共同抱有仇恨。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原文为:“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其中,“忾”字的意思是愤恨、怨恨,而“仇”则代表仇恨。整句成语的含义是指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大家心中充满同样的愤怒与仇恨,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在实际应用中,“敌忾同仇”常用来形容人们在面临外来侵略或共同困难时,能够团结一致,共同抵抗。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无论是在古代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事件中,还是在现代面对自然灾害等挑战时,都能看到中国人民“敌忾同仇”的精神风貌。 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在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纷纷伸出援手,向灾区捐款捐物,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这同样是对“敌忾同仇”这一成语的最佳诠释。 总之,“敌忾同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只要我们能够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敌忾同仇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敌忾同仇的意思解释、敌忾同仇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识文断字 知晓文字。
从俗浮沉 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节用裕民 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
失魂丧胆 形容极度恐慌。
无法无天 法:法纪;天:天理。旧指不顾国法和天理;任意干坏事。现多形容违法乱纪;不受管束。
源源不断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下临无地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尘外孤标 尘外:世外;孤标:孤立的标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质。
讨价还价 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现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兴高采烈 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精神;烈:强烈;旺盛。
珍楼宝屋 珍奇的楼阁,华丽的房屋。指富丽豪华的建筑物。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
分工合作 众人各司其责,共同从事工作。
风情月意 指男女相互爱恋的情思。同“风情月思”。
一窍不通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
依样画葫芦 比喻单纯地照样子模仿;也作“依样葫芦”;“比着葫芦画瓢”、“照葫芦画瓢”。
安身立命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信口开河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
饥不择食 饿急了就顾不上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选择。
苦口婆心 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州:指全中国。月亮普照全中国,而人间苦乐不同,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
如火如荼 荼:音图。像火一样红;像茅草花一样白。比喻气势浩大而热烈。
麻木不仁 不仁:失去感觉能力。本指肢体神经失去感觉;对刺激没有感觉。形容思想不敏锐;对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
举目无亲 举目:抬头看。抬头张望;没有一个亲人。形容人生地疏、孤独无依。
止戈兴仁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