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gzhīqǐng

发棠之请



发棠之请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发:发放;棠:齐国地名,积谷之处;请:请求。原指孟轲劝请齐王发放棠邑粮食赈济饥民。后指请示赈济。

出处《孟子·尽心下》:“齐饥,陈瑧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

例子地震灾后,人们都在盼望发棠之请


基础信息

拼音fā táng zhī qǐng

注音ㄈㄚ ㄊㄤˊ ㄓ ㄑ一ㄥˇ

繁体發棠之請

感情发棠之请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指请示赈济。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发棠之请:一场仁德的呼唤》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的智慧与道德观念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在众多典故和成语之中,“发棠之请”无疑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与道德理想。 “发棠之请”的故事源自《孟子·公孙丑下》,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宰相晏子的一段佳话。当时,齐景公由于连日大雨导致田地被淹,百姓生活困苦,饥荒频发。晏子见此情景,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作为国家的重臣,有责任向君主进言,请求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于是,他上书景公,建议打开国库中的粮食,以解燃眉之急。晏子的这一行为,便是成语“发棠之请”的由来。“发棠”即打开棠邑(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的粮仓,“请”则是请求的意思。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晏子为了百姓生计,不畏艰难,勇敢进谏的情景。 “发棠之请”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不仅在于其展现了晏子的高尚品德和责任担当,更在于它传递出一种深刻的治国理念——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疾苦,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在国家治理层面,还是个人道德修养上,“发棠之请”都提醒我们应当心系民众,积极行动起来,为改善社会环境、提升生活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发棠之请”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故事,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公平正义、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而不懈努力。

发棠之请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发棠之请的意思解释、发棠之请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穷年累世 形容时间长久。
从俗浮沉 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力所能及 及:达到。自己的力量能达到。
明争暗斗 表面上和暗地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内部钩心斗争;互相争斗的情况。
屈指一算 屈:弯曲。扳着指头一算。
广阔天地 指可以发挥作用做出成就的广大领域
坏法乱纪 破坏法制和纪律。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风和日丽 和:柔合;温和。轻风柔和;阳光灿烂。形容天气晴和。
不能自拔 拔:摆脱。不能将自己拔出来。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刀耕火种 指把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就地挖坑播下种子。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火耨刀耕”。
秽德垢行 指自污浊其德行以避祸患。
不置可否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休戚是同 休:欢乐,吉庆;戚:忧愁;是:语助词。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同甘共苦。
共为唇齿 比喻互相辅助。
唇枪舌剑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惴惴不安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老牛舐犊 舐:舔;犊:小牛。老牛舔着小牛。比喻做父母的怜爱儿女。
沉鱼落雁 沉:使下沉;落:使落下。原指女子貌美;使游鱼下沉;使飞雁降落;不敢与之比美。后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动人。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缘:缘分。有缘分的人即使相隔千里,也会相聚在一起。没有缘分的人即使面对面走过,也聚不到一块。
成己成物 自身有所成就,也要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变态百出 形容事物形态变化之多。
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雌雄在一起飞的鸟。比喻恩爱夫妻。
甘之如饴 把它看成像饴糖那样甘甜。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云游天下 像行云一样在天下漂游,指漫游天下。
说来话长 表示事情很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多指不大愉快的事)。
远近驰名 在相当大范围内都是很有名的。
难割难分 形容关系密切,感情融洽,难以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