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附骨之疽



附骨之疽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附:靠近;疽:毒疮。紧贴骨头的毒疮。比喻侵入内部而又难以除掉的敌对势力。

出处清·谭嗣同《上欧阳中鹄书》欧阳中鹄批跋:“阴弃者如瘵病,如附骨之疽。”

例子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7章:“这种行动不但不可以截断京汉路的交通,而且北京也受到一定的威胁,所以奉军视为附骨之疽。”


基础信息

拼音fù gǔ zhī jū

注音ㄈㄨˋ ㄍㄨˇ ㄓ ㄐㄨ

繁体坿骨之疽

感情附骨之疽是贬义词。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附骨之疽:深藏不露的危机》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寓意。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附骨之疽”这一成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深邃的文化现象。 首先,我们来拆解这个成语。“附骨之疽”由“附骨”与“疽”两部分组成。其中,“疽”指的是毒疮、恶性脓肿,是人体内一种严重的疾病。而“附骨”,则意味着紧贴骨头生长。所以,“附骨之疽”的字面意思就是像毒疮一样紧贴在骨头上的病症。这无疑是一种极其危险且难以治疗的情况。 然而,在成语的使用中,“附骨之疽”并非仅限于医学范畴。它的引申义更为广泛,通常用来比喻隐藏在内部的隐患或潜伏的敌人。就像那紧贴骨头生长的毒疮,看似不起眼,却能严重威胁生命安全。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某种潜在的危机或问题,一旦爆发,其破坏力将无法估量。 “附骨之疽”这一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原句为:“(曹操)常言:‘吾有疾,难为良医,惟华佗可也。’佗曰:‘君病在肠腹之间,非药石所能治,当须刳腹割肠,刮骨去毒,然后可以除根。’操曰:‘吾闻华佗善治附骨之疽,吾今所患正为此耳。’”这段话描述了曹操身患重病,华佗建议他采取极端手段进行治疗,而曹操认为自己所患正是附骨之疽。这里,曹操用“附骨之疽”来形容自己的病情,隐喻着内心的不安和外敌的威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附骨之疽”不仅是一个描述疾病状态的词汇,更是一种表达深刻含义的修辞手法。它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警惕,不要忽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带来巨大危害的因素。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该时刻警觉,及时发现并解决那些潜在的问题,以免酿成大祸。 总而言之,“附骨之疽”这一成语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魅力,成为了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附骨之疽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附骨之疽的意思解释、附骨之疽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胸无大志 心里没有远大志向。
回心转意 回、转:掉转、扭转;心、意:心思。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 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翩翩起舞 轻捷飘逸地跳起舞来。
安安静静 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动荡不定 荡:摇动。动荡摇摆,不安定。形容局势不稳定,不平静。
鼻青脸肿 鼻子发青,脸都肿起来,形容被打得很惨。
列风淫雨 列:烈;淫:过量。本指狂风暴雨。后比喻错别字连篇。
节哀顺变 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
见危致命 见“见危授命”。
度己失期 估计己经误了期限。
鬼头鬼脑 形容举止诡秘;行为不光明正大或不正派。
以毒攻毒 攻:治。用毒药治病毒。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
不置可否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敢不承命 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胜友如云 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结缨伏剑 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皮笑肉不笑 极其不自然地装出一副笑脸。形容虚伪或心怀恶意的样子。
千家万户 众多人家。
通时合变 同“通权达变”。
千真万确 真:真实;确:确实。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哀兵必胜 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光怪陆离 光怪:奇异的光彩;陆离:色彩繁杂。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腾声飞实 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
饿殍满道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势在必行 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表面文章 比喻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
无恶不作 恶:坏事。没有哪样坏事不干的。指干尽了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