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ngchángsǎo

纲常扫地



纲常扫地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纲常:三纲五常;扫地:比喻破坏无余。指纲纪、人伦等封建伦理道德破坏无余。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赞》云:‘世降道斁,纲常扫地。堂帘不隔,君臣交戏。’”


基础信息

拼音gāng cháng sǎo dì

注音ㄍㄤ ㄔㄤˊ ㄙㄠˇ ㄉ一ˋ

繁体綱常掃地

感情纲常扫地是贬义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社会风气等。

近义词纲常废弛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纲常扫地》:探究道德秩序的崩溃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成语是“纲常扫地”,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虽然不如一些其他成语那样频繁,但其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纲常”二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源自儒家思想,其中“纲”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三纲,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而“常”则是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因此,“纲常”可以理解为维持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然而,“纲常扫地”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纲纪和道德沦丧,失去了基本的伦理规范。它描绘了一个社会或家庭中伦理道德严重滑坡,人们不再遵守传统礼仪和社会规范的状态。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社会变迁、政治动荡或人心不古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在历史上,“纲常扫地”的情况并非罕见。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朝王权的衰落,诸侯割据,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道德观念也随之混乱。再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革命运动的冲击,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许多旧有的伦理规范受到了挑战甚至被抛弃。 在当今社会,“纲常扫地”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与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同时也带来了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问题,这些都对社会道德风尚构成了威胁。此外,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诚信问题也日益凸显。 综上所述,“纲常扫地”不仅是一个描述过去社会状态的成语,更是提醒我们重视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重要性的警句。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努力构建一个既有活力又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通过教育、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措施来促进社会道德建设,让“纲常”重新焕发生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纲常扫地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纲常扫地的意思解释、纲常扫地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寸进尺退 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安身之处 指得以立足容身的地方。
嘘寒问暖 问冷问热;口可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非常关心。嘘:缓缓吹气。
杯蛇幻影 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同“杯弓蛇影”。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绰有余裕 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河鱼腹疾 指腹泻。
源源不断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今来古往 犹古往今来。
下临无地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姹紫嫣红 姹:美丽;嫣:妖艳;美好。形容各色的美丽花朵争相斗妍。也作“嫣红姹紫”。
行不顾言 顾言:顾及自己所说的话。为人处事不守信用。
风俗人情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光前裕后 光前:光兴前业;裕后:恩泽流传及子孙。指增光前代;造福后人。形容功绩显著。
十恶不赦 十恶: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风急浪高 形容风浪很大。
打情卖笑 打情骂俏,指男女调情。
聪明才智 聪明:耳聪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立竿见影 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比喻立见功效。
狼吞虎咽 像狼虎一样吞咽东西。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迫不得已 迫:逼迫;已:停止;结束。逼得毫无办法;不得不如此。
绿林强盗 指山林的强盗。
妙语连珠 连珠:串珠;像珠子一样一个接一个串接着。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匪夷所思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足不出门 同“足不出户”。
耳聪目明 聪:听觉灵敏。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