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liáng

膏梁子弟



膏梁子弟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旧时指官僚、地主、有钱人家的子弟。

出处唐 颜师古《<急就篇注>叙》:“若夫缙绅秀彦、膏粱子弟,谓之鄙俚,耻于窥涉,遂使博闻之说,废而弗明。”


基础信息

拼音gāo liáng zǐ dì

注音ㄍㄠ ㄌ一ㄤˊ ㄗˇ ㄉ一ˋ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有钱人家的子弟。

近义词纨绔子弟、膏粱纨绔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膏粱子弟: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诸多成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智慧。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既带有浓郁生活气息,又富含深刻社会寓意的成语——“膏粱子弟”。 “膏粱子弟”这个词最早出自《南史·王僧孺传》:“僧孺幼聪敏,年数岁,父携就外兄张融,融即于坐呼为‘膏粱子弟’。”其中,“膏”是指肥美的肉,“粱”则是指精美的粮食。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象征着富足的生活条件和优越的社会地位。而“膏粱子弟”则用来形容那些生长在富贵之家,从小享受着优渥生活条件的年轻人。 这个词语不仅仅是对个人物质生活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反映。它揭示了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年轻人成长环境的关注与担忧。一方面,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长期生活在温室中的他们也可能缺乏面对困难与挑战的能力,容易养成骄纵、懒惰等不良习惯。 随着时代的变迁,“膏粱子弟”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现代社会,“膏粱子弟”不再仅仅局限于指代富家公子哥儿,而是更多地被用来比喻那些依赖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而缺乏自身努力与奋斗精神的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在教育、就业等多个方面也有所体现。 因此,“膏粱子弟”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一种特定人群的描述,更是对我们整个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鼓励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而不是单纯依赖家庭背景或外部条件。同时,也警示那些处于优越环境中的年轻人,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会独立思考与自主行动,培养良好的品德与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长远。 总之,“膏粱子弟”这一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既是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下现实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通过深入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进而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膏梁子弟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膏梁子弟的意思解释、膏梁子弟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草偃风从 见“风行草偃”。
期颐之寿 期颐:百年。高寿的意思。
狐群狗党 与狐;狗结群为党。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
金屋藏娇 金屋:富丽华贵的房屋;娇: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嫖的女儿。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作妇。后指特别宠爱某美貌女子;也特指纳妾。
莫衷一是 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指不知哪个正确。形容各种意见都有。得不出一致的看法。
太岁头上动土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鼠凭社贵 老鼠把窝做在土地庙下面,使人不敢去挖掘。比喻坏人仗势欺人。
疑邻盗斧 疑:怀疑;斧:斧头。怀疑邻居偷他的斧头。指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销声匿迹 不出声;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露面。销:消失。
漏洞百出 漏洞:不周密的地方;百出:形容出现次数很多。破漏的地方非常多。比喻说话、写文章或做事破绽很多。
空费词说 说的话别人不听,等于白说。
咄咄逼人 ①气势汹汹;盛气凌人;言语或神态中有一种威胁逼人的气势。咄咄:表示惊奇的声音。②形容本领赶上或超过别人;令人惊诧。
半吊子 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以弱制强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强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毙强”。
多情善感 感情丰富,容易伤感。
扬威耀武 见“扬威曜武”。
偃旗息鼓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
救经引足 经:自缢,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做的事与愿望相违背。
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弟子孩儿 弟子:歌妓,妓女。婊子养的。
常年累月 长年累月,形容经过的时间很长。
将夺固与 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固,同“姑”。
无稽之谈 稽:音机;查考;谈:话语;传言。没有根据的说法。
顾景惭形 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谓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落落寡合 落落:孤独的样子;不合群。寡:少;合:合群。孤孤单单;很难合群。
唯利是图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独;图:贪图;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