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āoxuánqínjìng

高悬秦镜



高悬秦镜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秦镜:秦始皇时的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镱子。高挂能照见人心善恶的镜子。后用以比喻官吏断案公正,执法严明。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三卷:“(咸阳宫)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是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


基础信息

拼音gāo xuán qín jìng

注音ㄍㄠ ㄒㄨㄢˊ ㄑ一ㄣˊ ㄐ一ㄥˋ

繁体高懸秦鏡

感情高悬秦镜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公正严明。

近义词明镜高悬、秦镜高悬

英语a bright mirror hung high(a just trial by an honest official)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 成语“高悬秦镜”的语文解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成语作为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一个充满正义与光明色彩的成语——“高悬秦镜”。 #### 一、成语出处 “高悬秦镜”出自《旧唐书·酷吏传序》:“自是朝廷清明,赏罚严明,天下大治。时人称其政如‘秦镜高悬’。”这里的“秦镜”并非指秦朝的镜子,而是暗喻一种公正无私、洞察秋毫的能力或手段。 #### 二、字面含义 “高悬秦镜”字面上理解为将镜子高高挂在空中,但实际上是指官员能够像古代传说中的“秦镜”一样,公正无私地评判是非曲直,揭露真相。这里,“秦镜”实际上象征着一种公正无私、不畏权贵的精神品质。 #### 三、引申意义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高悬秦镜”用来比喻领导者或法官等有权势的人能够公正无私地处理事务,对待每一个人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它强调了对于权力的正确使用以及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古代理想化司法公正的向往,也是现代社会对于法治精神的呼唤。 #### 四、成语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高悬秦镜”常用于形容政府机构或司法机关能够依法办事,维护社会正义。例如,在描述某地法院公正审判案件时,可以引用“该法院始终坚持依法办案,高悬秦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 五、结语 成语“高悬秦镜”,不仅蕴含着古代人民对于正义的渴望,也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秉持一颗公心,用好手中的权力,照亮社会每一个角落,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在当今社会,这句话更是对我们每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是非曲直时,要有勇气站出来,坚持真理,守护公平正义。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高悬秦镜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高悬秦镜的意思解释、高悬秦镜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浪迹江湖 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聋者之歌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
自怨自艾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现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志满意得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骨肉离散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
尾生之信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压岁钱 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
昂藏七尺 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
绊脚石 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祸国误民 祸:祸害;误:误导,耽误。指危害国家,误导人民。
国无宁日 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有求必应 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答应。形容容易答应人的请求;好说话。
短寿促命 短命早死,要命。
散言碎语 犹言闲言碎语。
善善恶恶 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顾景惭形 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谓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
时运亨通 指时运好,诸事顺利。
引领翘首 引领:伸长脖子;翘首:抬头。伸长脖子,抬着头。非常盼望的样子。
天作之合 上天做主成全的男女结合。形容婚姻美满称心。也可用来指自然形成的聚合或天然的搭配的亲密关系。
唯利是图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独;图:贪图;追求。
脱口而出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腾声飞实 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
变化无方 方:方向,引申为准则。善于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或程式。形容行动不因循守旧,变化多端。
去住两难 去也不好,留也不好,左右为难。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