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íwèn

革职拿问



革职拿问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革:革除;拿:逮捕。革除职务,逮捕问罪。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上回书交待的是安公子因安老爷革职拿问……他把家中的地亩折变,带上银子,同着他的奶公华忠南来。”

例子《清朝野史大观》第一卷:“既至京师,则降旨解肃顺大学士之任,旋革职拿问,遂诛之。”


基础信息

拼音gé zhí ná wèn

注音ㄍㄜˊ ㄓˊ ㄋㄚˊ ㄨㄣˋ

感情革职拿问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官场等。

近义词革职查办

英语remove somebody from office and punish him for his crimes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成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中,“革职拿问”便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官场的严苛纪律,也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故事。 ### 成语释义 “革职拿问”一词,通常用来形容官员因违法乱纪或失职被解除职务,并接受法律的审判。其中,“革职”指的是解除其职务,而“拿问”则意味着逮捕并进行审问。这个成语强调了官员在执行公务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一旦触犯法律,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 成语出处 关于“革职拿问”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法律文献。据《唐律疏议》等史料记载,唐代对于官员的管理十分严格,一旦发现有官员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行为,便会被立即革职,并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审理。这一制度不仅体现了唐朝时期对官员行为规范的重视,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法制遗产。 ### 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员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权力的高度集中和个人利益的驱使,历史上不乏一些官员滥用职权、贪赃枉法的现象。因此,“革职拿问”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是对官员行为的一种约束,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进入现代社会,“革职拿问”的精神依然被继承和发展。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应当是平等的。对于公职人员而言,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坚守职业道德,依法行政。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 结语 “革职拿问”作为一句古老的成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社会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必须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在担任公职时,更要做到清正廉洁、公正无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通过学习和理解“革职拿问”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和法制思想,还能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为建设更加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革职拿问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革职拿问的意思解释、革职拿问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物阜民安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万众一心 千万人一条心。形容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辙鲋之急 辙鲋:陷在干涸车辙中的鲫鱼。比喻因厄迫身。
目光短浅 缺乏远见卓识的、只顾眼前利益的性质或状态
彬彬有礼 彬彬:原为文采与质朴兼备貌。形容文雅而有礼貌。
黄台之瓜 黄台:指《黄台瓜辞》,为唐李贤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则天不能再废太子。比喻不堪再摘。
志满意得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尾生之信 尾生:古代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他为守约而甘心淹死。比喻只知道守约,而不懂得权衡利害关系。
顾后瞻前 同“瞻前顾后”。
男女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亲:亲自接触。封建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大包大揽 把事情、任务等尽量兜揽过来。
年少无知 年纪小,不懂事。
九霄云外 九霄:天的最高处。比喻无限高远的地方。
擦肩而过 擦:挨。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
苦口之药 苦口:口味苦。有疗效的药往往味苦难吃。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觉得不舒服,但对改正错误很有好处。
万无一失 指绝对不会出差错。万:形容很多;失:差错。
安步当车 安:安详从容;不慌不忙。步:步行;当: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路无拾遗 见“路不拾遗”。
暴取豪夺 豪:强横。用暴力劫夺。
指天誓日 指着苍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态度坚定或忠诚。
花言巧语 原指铺张修饰而无实际内容的言语或文辞。后指虚假而动听的话;也指说虚假而动听的话。
正人君子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黄雀衔环 黄雀衔着银环以报答恩人。指报恩。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逢:遭遇,遇见。比喻交战或竞技的双方本领相当,不相上下。
新官上任三把火 指官员上任之初采取新的措施或政策。
叽叽喳喳 语音杂乱。
恶醉强酒 强:硬要。怕醉却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风虎云龙 虎啸生风,龙起生云。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贤臣遇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