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例子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合,迁都,变法图强。”
基础信息
拼音gōng chē shàng shū
注音ㄍㄨㄥ ㄔㄜ ㄕㄤˋ ㄕㄨ
繁体公車上書
感情公车上书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公车上书:一段历史的回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英雄人物与壮丽篇章。其中,“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民族觉醒、变革图强的重要标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聆听其背后的故事。
“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的北京,正值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之际。这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联合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300多名举人,共同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求变法维新,挽救国家危亡。他们希望通过上书的方式,引起朝廷的重视,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公车上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本身所表达的政治诉求,更在于它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这场运动虽然最终未能成功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它却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奠定了基础,成为后来一系列改革运动的先声。同时,“公车上书”也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谋求国家富强的一个典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从语文的角度来看,“公车上书”不仅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风貌。通过学习这一历史事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财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
总而言之,“公车上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进步的坚定信念。它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当下,勇于担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博学多闻(意思解释)
- 食不充口(意思解释)
- 空空荡荡(意思解释)
- 紫陌红尘(意思解释)
- 说一不二(意思解释)
- 口快心直(意思解释)
- 龙腾虎跃(意思解释)
- 云天雾地(意思解释)
- 苦口之药(意思解释)
- 土木形骸(意思解释)
- 顾影弄姿(意思解释)
- 逆来顺受(意思解释)
- 弟子孩儿(意思解释)
- 美人迟暮(意思解释)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解释)
- 斗南一人(意思解释)
- 白云苍狗(意思解释)
- 笑貌声音(意思解释)
- 苦口婆心(意思解释)
- 过门不入(意思解释)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意思解释)
- 图穷匕见(意思解释)
- 屦及剑及(意思解释)
- 挥戈反日(意思解释)
- 慢条斯理(意思解释)
- 迷迷糊糊(意思解释)
- 寒木春华(意思解释)
-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意思解释)
※ 公车上书的意思解释、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旁敲侧击 | 侧:旁边;击:敲打。在旁边敲打。比喻说话作文隐晦曲折;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 |
劳燕分飞 | 劳:伯劳;鸟名。伯劳和燕子分飞东西;比喻亲人或朋友别离。 |
强中自有强中手 | 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同“强中更有强中手”。 |
经邦论道 |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
落叶归根 | 树叶落到树根旁。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异乡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归本乡本土。 |
反复无常 | 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的状态。形容变动不定或狡诈多变。 |
不辱使命 | 辱:辜负,玷辱。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
鸥鸟不下 | 鸥鸟不愿飞下来。比喻察觉他人将伤害自己,加倍防范。 |
狐死首丘 |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
患难与共 | 患难:危险艰苦的环境;与共:在一起。指在不利处境中共同承担灾难和困苦。 |
走马观花 | 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比喻匆忙、粗略地观察了解。走:跑。 |
掉以轻心 | 掉:原意为摇摆;现只表示一种动作;无实义;轻心:漫不经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不认真当回事。 |
昂首挺胸 | 昂:仰;抬起;挺胸:挺起胸膛。仰着头;挺起胸膛。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 |
鬼瞰其室 | 谓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 |
快心满志 | 见“快心遂意”。 |
敲诈勒索 |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 |
视死如归 |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
正人君子 | 旧时指正直;有道德的人物。现多用来讽刺假装正经的人。 |
千丝万缕 | 缕:线。千根丝;万条线。形容两者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
一鼻子灰 | 比喻碰壁或受斥责。《红楼梦》五五回:“幸而平姐姐在这里,没得臊一鼻子灰,趁早知会他们去。” |
难上加难 | 难:不容易。形容极端的难度。 |
有目共睹 | 睹:看见。大家的眼睛都能看得见。形容极其明显。 |
指手划脚 | 用手指;用脚划。形容说话时用手脚示意;也比喻瞎指挥;乱加评论指责。 |
龙争虎斗 | 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 |
家无儋石 |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
意兴索然 | 索然:全无,空尽。兴致全无。形容一点兴致也没有。亦作“兴致索然”。 |
龙驭上宾 | 亦作“龙御上宾”。《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因用“龙驭上宾”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为天帝之宾。 |
臭名昭著 | 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