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éyīngjiàn

结缨伏剑



结缨伏剑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例子南朝·梁·江淹《狱中上建平王书》:“常欲结缨伏剑,少射万一。”


基础信息

拼音jié yīng fú jiàn

注音ㄐ一ㄝˊ 一ㄥ ㄈㄨˊ ㄐ一ㄢˋ

繁体結纓伏劍

感情结缨伏剑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处事。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结缨伏剑:一种古人的忠诚与尊严》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有许多成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结缨伏剑”这一成语,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忠贞、尊严的理解,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格魅力。 首先,“结缨伏剑”出自《左传·哀公十五年》,讲述了卫国大夫孔悝的故事。孔悝作为卫国的大夫,在国家危难之际,他选择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利益。然而,当孔悝被逼迫叛乱时,他坚守自己的信念,不愿背叛国家。最终,孔悝选择了自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个人尊严的坚守。 在“结缨伏剑”的故事中,“结缨”指的是系紧帽带,而“伏剑”则是指自杀。整个故事描述了孔悝在面对国家和自身利益冲突时,选择以死明志的行为。这种行为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极端,但在古代社会,却是对忠诚和尊严的一种极致体现。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结缨伏剑”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象征。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忠诚、尊严的重视,以及在面临困境时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孔悝身上,也贯穿于中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的生活之中。 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孔悝那样以生命为代价来捍卫某种价值观念,但“结缨伏剑”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勇于承担责任,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忠诚与尊严的价值观。 总之,“结缨伏剑”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古代历史的一次回顾,也是对我们当代人精神世界的一次启迪。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始终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正直,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结缨伏剑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结缨伏剑的意思解释、结缨伏剑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绿林豪客 绿林:西汉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
大有可为 事情很值得做;很有开拓或发展有前途。
鬼怕恶人 比喻凶恶的人惧怕更凶恶者。
假公济私 假:借;济:补益;助。假借公家的名义来谋取个人利益。
知无不言,言无不听 说的人,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听的人,没有一句话不接受。
章甫荐履 冠被垫在鞋子下。比喻上下颠倒。
白费心机 白费心思,形容徒劳无益。
空穴来风 穴:洞、孔;来:招致。有了空隙就会招致风吹来。比喻流言乘机传开来;或比喻消息或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来由。
绰有余裕 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德容言功 见“德言容功”。
绳锯木断 拉绳作锯;也能锯断木头。比喻力量虽小;条件虽差;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把难办的事做成。
争先恐后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安步当车 安:安详从容;不慌不忙。步:步行;当:代替。不慌不忙地步行;权当是乘车。又借指人能安于贫贱自行其乐。
丑媳妇免不得见公姑 公姑:公婆。比喻害怕见人而不得不见人。
有权有势 势:地位和权力。既有权力,又有地位。
敷衍了事 敷衍:将就应付;不认真。了:了结。将就应付地把事办了。指做事不认真;缺乏责任心。
羽旄之美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
一窍不通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升官发财 谓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进进出出 走进走出,穿进穿出。
欧风美雨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无穷无尽 穷、尽:完。没有尽头;没有限度。
举足轻重 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分量。原指一个实力强的人处于两方之间;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会打破均势。比喻地位极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不问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腾声飞实 传扬名声与功业。谓使名实俱得传扬。
师严道尊 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 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 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
争分夺秒 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也作“分秒必争”。
致知格物 致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理。获得知识,推究事物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