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éyòngàimín

节用爱民



节用爱民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出处《论语 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例子汉之文帝,史称其节用爱民,方内安宁,家给人足。(清 汪琬《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公行状》)


基础信息

拼音jié yòng ài mín

注音ㄐ一ㄝˊ ㄩㄥˋ ㄞˋ ㄇ一ㄣˊ

繁体節用愛民

感情节用爱民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近义词节用裕民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丰富宝藏中,成语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含义而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个充满智慧与人文关怀的成语——“节用爱民”。 首先,“节用”二字,意指节约使用资源。这里的“用”不仅限于物质财富的消耗,更涵盖了时间、精力等无形资源的合理分配。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领导者应如何治理国家:既要尊重事务,保持诚信,又要懂得节约,爱护民众。这体现了古代贤者对于领导力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爱民”则直接表达了对百姓的关爱之情。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民本观念占据重要地位。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说明了人民的重要性远超国家政权和个人统治者的地位。因此,“爱民”不仅是对民众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更是对其精神世界的关注与培养。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心系百姓疾苦,时刻想着如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将两者结合起来,“节用爱民”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它要求当权者不仅要懂得珍惜公共资源,避免浪费,还要真心实意地关心百姓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感。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历史长河之中,成为历代明君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一。从汉文帝的“不夺农时”,到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再到清康熙帝的“养民为本”,无不体现出对这一理念的高度重视。 在现代社会,“节用爱民”的内涵同样具有深远意义。无论是在企业经营还是政府管理中,倡导节约资源、关注民生都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真正做到这些,才能赢得人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学习并践行“节用爱民”的精神,不仅有助于个人成长,更能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美好的未来。 总之,“节用爱民”作为一条古老的智慧结晶,至今仍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对资源的珍惜及对人的关怀。让我们共同传承这一宝贵遗产,将其发扬光大。

节用爱民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节用爱民的意思解释、节用爱民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道骨仙风 谓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气质神采。
居功自满 居功:自恃有功;满:满足。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
学贯中西 形容中文、外语都十分好。
聋者之歌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并不了解其中真义。
超俗绝世 谓超出世俗,无人可比。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一时一刻 指非常短暂的时间。
不二法门 不二:唯一的;法门:修行的门径。修行者唯一的入道途径。
同心合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半吊子 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飞檐走壁 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檐,越过墙壁。
团团转 回环旋转,形容不知道怎么办好。
大张旗鼓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难上加难 难:不容易。形容极端的难度。
狭路相逢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作壁上观 壁:壁垒;营寨周围的高墙。在壁垒上观看别人交战。比喻从旁观望;置身事外。
有血有肉 有生命;有活力;形容文艺作品形象生动;内容充实。
女扮男装 女子穿上男装,打扮成男子的模样。
钿合金钗 钿盒和金钗,相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之信物。泛指情人之间的信物。
生拉硬扯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牵强附会。也形容用力拉扯,勉强别人听从自己。
大腹便便 便便:肥胖的样子。肚子又大又肥。形容人长得非常肥胖。多指腹内空虚而言。现也多用形容不劳而获的人。
时不我待 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唇枪舌剑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时运亨通 指时运好,诸事顺利。
性命攸关 攸:所。形容事关重大,非常紧要
图穷匕见 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义不容辞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举足轻重 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分量。原指一个实力强的人处于两方之间;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会打破均势。比喻地位极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