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ǐng

井底蛤蟆



井底蛤蟆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出处明 陈汝元《金莲记 弹丝》:“妾阅人多矣,皆是井底蛤蟆,未有中原麟凤。”

例子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下册第46章:“你这种人,真正的井底蛤蟆,啥时候见过碟大的天的!”


基础信息

拼音jǐng dǐ há má

注音ㄐ一ㄥˇ ㄉ一ˇ ㄏㄚˊ ㄇㄚˊ

繁体井底蛤蟇

感情井底蛤蟆是贬义词。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井底之蛙

英语a person with a very limited outlook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井底蛤蟆:窥探天地的局限》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古人智慧与哲思。其中,“井底蛤蟆”便是这样一则富有深意的成语。它不仅是一则生动的故事,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成语故事背景** “井底蛤蟆”出自《庄子·秋水》,原文为:“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这里的“井蛙”,原意是指生活在井里的青蛙,而“蛤蟆”与“蛙”在古代常常通用,因此“井底蛤蟆”便由此得来。这个成语主要讲述了井底之蛙由于生活的环境狭小,见识有限,无法理解广阔世界的道理。 **二、成语含义** 1. **眼界狭窄**:生活在井底的蛤蟆只能看到井口上方的一小片天空,这象征着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一个封闭或狭隘的环境中,其视野和认知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2. **固步自封**:井底蛤蟆只满足于自己狭小的世界,不愿意去探索更广阔的空间,这种心态容易使人变得保守、不思进取。 3. **缺乏远见**:比喻那些目光短浅、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的人。 **三、成语运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井底蛤蟆”来形容那些见识短浅、思想保守的人。例如,在团队讨论中,若某位成员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忽视了整个团队的发展目标,就可以用“井底蛤蟆”来形容他。又或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时,一些人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而未能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同样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指代。 **四、成语启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井底蛤蟆”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区,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对世界的认知。只有当我们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才能避免成为那个被局限在井底的小生物,从而拥有更加丰富和精彩的人生。 总之,“井底蛤蟆”这则成语以其简洁而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古人对生活智慧的总结,也是现代人在面对复杂世界时应当借鉴的重要观念。通过学习这一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成长的重要性,学会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个挑战。

井底蛤蟆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井底蛤蟆的意思解释、井底蛤蟆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食不充口 见“食不餬口”。
进本退末 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一干二净 形容非常干净;也表示一点儿也不剩。
止于至善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逆来顺受 逆:不顺;顺:顺从;受:忍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作反抗。
尘外孤标 尘外:世外;孤标:孤立的标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质。
不治之症 治不好的病、绝症。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或无法改正的弊端、错误。
狭路相逢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绘声绘影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家无儋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安闲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湖光山色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似是而非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
白草黄云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勤学苦练 认真学习,刻苦训练。
断章截句 不顾上下文义,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弯曲原意。断、截:割裂。
义不容辞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一览无余 览:看。余:剩余。看一眼就全部看在眼里。
以夷制夷 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惹是生非 惹:引起。非:事端。招惹是非;引争事端。
土生土长 当地生长的。
饿殍满道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弥留之际 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危将死的状况;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
烟消云散 消:消失;散:散去。像烟雾和云气一样消散。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也作“云消雾散”。
奸夫淫妇 指通奸的男人和放荡不羁的女人。指淫乱的男女。
一偏之论 偏于一面的议论。
弊多利少 指弊端超过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