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簋朱绂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镂:刻;簋:盛食物的器具;朱:涂上红彩;绂:古代帽子的系带。用刻有花纹的簋和红色的帽带。形容生活的奢华。
出处宋·司马光《训俭示康》:“管仲镂簋朱绂。”
基础信息
拼音lòu guǐ zhū fú
注音ㄌㄡˋ ㄍㄨㄟˇ ㄓㄨ ㄈㄨˊ
繁体鏤簋朱紱
感情镂簋朱绂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英语engraved bowl and red ribbon in hat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镂簋朱绂:解读古代文化的华美篇章》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还常常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深刻的社会现象或生活哲理。今天,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个较为生僻但同样富有韵味的成语——“镂簋朱绂”。
“镂簋朱绂”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原文为:“夫子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是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陵墓有制,车服有度,此之谓礼。’”其中,“簋”是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具,通常用于祭祀或宴请宾客;“镂”意为雕刻,表明簋上刻有精美的图案;“朱绂”则是指红色的官服带,象征官员的身份与地位。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镂簋朱绂”描述的是簋上的精美雕刻以及官员身上佩戴的红色绶带,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异,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簋作为祭祀或宴请时使用的器物,其上的雕刻往往寓意吉祥、尊贵,反映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朱绂则直接关联到官员的身份标识,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并存,同时也彰显了国家治理结构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进一步深入分析,“镂簋朱绂”所代表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装饰,更是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告诉我们,在古代中国,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需遵循一定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这些规则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如服饰、饮食、居所等,从而构建了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传统,珍惜文化遗产,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和发展。
总之,“镂簋朱绂”这一成语以其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礼仪制度的丰富内容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历史,还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导现实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自怨自艾(意思解释)
- 令人神往(意思解释)
- 举世混浊(意思解释)
- 紫陌红尘(意思解释)
- 回光反照(意思解释)
- 朝令夕改(意思解释)
- 算尽锱铢(意思解释)
- 多情善感(意思解释)
- 万马奔腾(意思解释)
- 聊以自慰(意思解释)
- 今是昨非(意思解释)
- 室徒四壁(意思解释)
- 钿合金钗(意思解释)
- 半夜三更(意思解释)
- 公子哥儿(意思解释)
- 牵肠挂肚(意思解释)
- 足衣足食(意思解释)
- 春寒料峭(意思解释)
- 奋起直追(意思解释)
- 鸡口牛后(意思解释)
- 万变不离其宗(意思解释)
- 字斟句酌(意思解释)
- 势在必行(意思解释)
- 一棍子打死(意思解释)
- 牛衣对泣(意思解释)
- 出神入化(意思解释)
- 抗尘走俗(意思解释)
- 拔毛连茹(意思解释)
※ 镂簋朱绂的意思解释、镂簋朱绂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 |
倒栽葱 | 指栽跟斗时头先着地,即栽得很重。比喻一次惨重的失败。 |
个人主义 | 个人本身的利益应该高于一切的道德学说或原则,道德的自私自利。 |
废书而叹 |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
成竹在胸 |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
营私舞弊 | 营:谋求;舞:玩弄;弊:坏事。为了谋求私利而玩弄欺骗手段;违法乱纪。 |
暴取豪夺 | 豪:强横。用暴力劫夺。 |
前脚后脚 | 比喻紧跟着。 |
走南闯北 | 指走过南方北方不少地方。也泛指闯荡。 |
缠绵悱恻 | 缠绵:情感萦绕而不能解脱;悱恻:悲苦。形容心情悲苦;无法排遣。后也指诗文情调凄怆而婉转。也作“悱恻缠绵”。 |
祖传秘方 | 指祖先遗传下来的秘密配方。 |
罪上加罪 | 指罪恶更为严重。 |
龙争虎斗 | 龙与虎之间的争斗。形容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紧张。 |
画地为牢,议不入 | 议:议论。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
各行各业 | 泛指所有的人所从事的各种行业。 |
似是而非 | 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 |
前仆后继 | 仆:倒下;继:跟上。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
苦口婆心 | 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 |
坐怀不乱 | 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
草满囹圄 | 监狱里长满了草。比喻政治清明,犯罪的人极少。 |
离本趣末 |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字斟句酌 | 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说话、作文章严谨慎重。斟酌:考虑;推敲。 |
拨乱济危 | 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 |
束身受命 |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
人尽其才 |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尽:全部用出。 |
穷愁潦倒 | 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形容贫寒困窘,愁苦失意的样子。亦作“羁愁潦倒”、“潦倒穷愁”。 |
面授机宜 | 面:当面;授:教;传授;机宜:适应时机的对策、办法。当面教给应采取的机密的对策或措施。 |
经国之才 | 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