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ánniú

目无全牛



目无全牛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例子谢觉哉《不惑集·目无全牛》:“我们称赞人会办事,常说他‘目无全牛’。”


基础信息

拼音mù wú quán niú

注音ㄇㄨˋ ㄨˊ ㄑㄨㄢˊ ㄋ一ㄡˊ

繁体目無全牛

感情目无全牛是褒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谜语

近义词游刃有余

英语be supremely skilled(be an ox not as a whole,but as only parts to be cut)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目无全牛:庖丁解牛的艺术与哲思》 在浩瀚的成语海洋中,“目无全牛”这一成语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它源自于《庄子·养生主》中的一个著名典故——庖丁解牛。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一幅技艺高超的画面,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名厨庖丁为文惠君演示如何宰牛。庖丁的动作轻盈如舞蹈,刀锋所至,骨肉分离,仿佛在与牛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他手中的刀游刃有余,仿佛能够感知到牛体内每一根筋脉的位置。当问及他为何能够如此熟练时,庖丁回答说:“我最初宰牛时,眼中看到的是整头牛;但经过三年的历练,我已经能够忽略牛的整体形象,而专注于它的关节和骨骼结构。现在,我已经不再用眼睛去观察牛,而是用心去感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庖丁之所以能将牛分解得如此完美,是因为他通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超越了对事物表面的认知。他不再被表象所迷惑,而是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境界,就是成语“目无全牛”的本意。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目无全牛”这个成语具有以下几层含义: 1. 技艺精湛:它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拥有极高的技艺水平,能够做到精准、高效地处理问题。 2. 心无旁骛:意味着做事时心无杂念,专注于目标,不被外界干扰。 3. 见微知著:强调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事物的整体面貌。 4. 人生哲学:反映了一种超越表象、追求内在真理的生活态度。 总之,“目无全牛”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技艺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活智慧的启示。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保持专注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当我们学会“目无全牛”,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把握住生活的真谛。

目无全牛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目无全牛的意思解释、目无全牛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自力更生 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获得生命。比喻依靠自己的力量使事业发展兴旺。更生:重新获得生命。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施: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犀牛望月 比喻见到的不全面。
刻骨铭心 刻:刻划;铭:在金属上刻写。刻在骨头上;铭刻在心灵中。形容感受深刻或感激之至。
香草美人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空谷传声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发出音响;立即可以听到回声。比喻很快有所反响。
鬼瞰其室 谓鬼神窥望显达富贵人家,将祸害其满盈之志。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
春山如笑 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沤沫槿艳 沤:水泡;槿:木槿。晶莹的水泡,艳丽的槿花。比喻短暂的幻象或易消失的事物。
触目皆是 触目:目光所及;皆:都。眼睛所见到的都是。
自食其果 自己吃自己种下的恶果。形容自己做坏事;自己受害。
火烛银花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隳肝沥胆 隳:毁坏;沥:液体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
专心一志 形容一心一意,集中精力。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奇货可居 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兵微将寡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结缨伏剑 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贤母良妻 见“贤妻良母”。
礼坏乐缺 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缺:残破,废缺。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
天网恢恢 比喻作恶的人一定难逃惩罚。
偶语弃市 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洗耳恭听 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恭:恭敬地。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义不容辞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