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ī

母仪之德



母仪之德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母仪:作为母亲的典范。母亲的品德。泛指妇女的品德。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


基础信息

拼音mǔ yí zhī dé

注音ㄇㄨˇ 一ˊ ㄓ ㄉㄜˊ

繁体母儀之惪

感情母仪之德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用于女性。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母仪之德:一种古典的母爱诠释》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社会里,“母仪之德”是女性典范的一种象征。在传统文化中,“母仪之德”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于女性、母性以及家庭伦理的深刻理解。   首先,我们先来解析一下“母仪之德”的字面含义。“母”是指母亲,“仪”则有模范、表率的意思,“德”则指道德品质。因此,“母仪之德”可以理解为母亲作为家庭中的模范,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她的言行举止能够成为子女乃至整个家族的榜样。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母仪之德”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外戚传》中,其中提到:“孝宣皇后王氏,母仪天下,世称贤后。”这句话中,“母仪天下”意即母亲的德行影响了整个国家,这无疑是对母爱与母性的高度赞美。而这一词语在后世的应用中,则更多地用于形容那些在家中以身作则,教育子女成为有用之才的母亲。   “母仪之德”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的表现,更是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在古代中国,母亲被视为家庭的核心,她们通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成长。这种影响不仅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教诲,更在于塑造子女的人格和价值观。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学会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有智慧的人,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母仪之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母爱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和包容。虽然传统的“母仪之德”强调的是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但现代女性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同样能够展现出卓越的母爱。她们用行动证明,母爱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而是可以跨越时空界限,成为激励下一代成长的力量。   总而言之,“母仪之德”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母爱的一种肯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母爱都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之一。它不仅滋养着个体的成长,也维系着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进步。

母仪之德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母仪之德的意思解释、母仪之德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解铃还须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
安内攘外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
支支吾吾 亦作“支支梧梧”。谓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
弦外之响 比喻言外之意。
当仁不让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八荒之外 八面荒远的地方以外。形容极其旷远。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永垂不朽 朽:磨灭。指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永远不会磨灭。”
春冰虎尾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目眩心花 眩:眼花;花:模糊不清。眼花缭乱,心神迷乱。
今是昨非 现在是对的;过去错了。
黄雀衔环 黄雀衔着银环以报答恩人。指报恩。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婆婆妈妈 形容人动作琐细,言语罗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赴汤蹈火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风急浪高 形容风浪很大。
敢不承命 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家无儋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
法不阿贵 法:法律。阿:偏袒;讨好。指法律不偏袒有权势富贵的人。意思是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似曾相识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圆凿方枘 凿:榫眼;枘:榫头。方榫头插不进圆榫眼。比喻不相投合;格格不入。
脱口而出 指话语未经思索;随口而言。脱口:不加思索地开口说。
临危授命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
转弯磨角 见“转弯抹角”。
聪明伶俐 伶俐:灵活。形容小孩子头脑灵活;记忆力和理解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