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ànjiǎhái

片甲不还



片甲不还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见“片甲不回”。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后史》第二十七回:“咱留一支军马守关,以待刘总督后队官军,杀教他片甲不还,方称畅快!”

例子我们要转移社会、改善社会,就得迎上前去,同这班东西接战,杀得他们片甲不还!叶圣陶《倪焕之》十二


基础信息

拼音piàn jiǎ bù hái

注音ㄆ一ㄢˋ ㄐ一ㄚˇ ㄅㄨˋ ㄏㄞˊ

繁体片甲不還

感情片甲不还是中性词。

用法作定语、补语;形容全军覆没。

近义词片甲不回

英语come home shorn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片甲不还:一个关于全军覆没的故事》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成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智慧。每一个成语都是一段故事,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现象的缩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一个成语——“片甲不还”。 “片甲不还”字面意思是说连一片盔甲也没有回来,比喻全军覆没,无一人生还。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讲述了楚庄王攻打郑国时的一段历史故事。 当时,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郑国,郑国虽然兵力弱小,但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奋起反抗。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郑国军队顽强抵抗,最终使得楚国军队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只有少数人逃回了楚国。战后,楚庄王感慨万千,感叹道:“吾闻之,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吾兵虽众,然若此役,恐片甲不还矣。” 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术语,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生命的脆弱性。在古代战争中,一旦全军覆没,就意味着无数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消逝。因此,“片甲不还”不仅是对战场惨烈景象的一种描述,更是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一种警示。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种大规模的战争,但是“片甲不还”的精神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珍爱生命,同时也警示我们要谨慎对待任何可能带来巨大破坏的行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和平与和谐,避免任何形式的冲突和对抗。 总之,“片甲不还”是一个充满警示意义的成语,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可贵。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平,用智慧和勇气去化解矛盾,维护世界的和谐与稳定。

片甲不还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片甲不还的意思解释、片甲不还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从容不迫 从容:不慌不忙;镇静;不迫:不急促。形容临事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齿牙为祸 齿牙:比喻谗言。指谗言拨弄,造成灾祸。
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用智铺谋 运用智力,设谋略。亦作“用计铺谋”。
冷若冰霜 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没有一丝热情。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使人无法靠近。
快马加鞭 对本来跑得很快的马再打几鞭。比喻快上加快。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二十四史:清乾隆时刻《史记》等24部史书。比喻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从哪里说起才好。
形神不全 形:形体;神:精神。形象和精神不能保全。泛指精神形象不完美。
乌合之众 合:聚合;众;许多人。比喻临时杂凑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
春山如笑 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不得而知 得:能够。无从知道。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作乱犯上 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
难上加难 难:不容易。形容极端的难度。
罄竹难书 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
互通有无 相互间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调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讨价还价 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现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羽旄之美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
春光明媚 明媚:鲜艳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十分美好。
珠还合浦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唇枪舌剑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短寿促命 短命早死,要命。
性命攸关 攸:所。形容事关重大,非常紧要
意料之外 没有想到的。
义不容辞 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反戈一击 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珠联璧合 珍珠联成串;美玉合成双。比喻美好的事物。人才聚合在一起。璧:中间有孔的扁圆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