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ūnshān

气吞河山



气吞河山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基础信息

拼音qì tūn hé shān

注音ㄑ一ˋ ㄊㄨㄣ ㄏㄜˊ ㄕㄢ

繁体氣吞河山

感情气吞河山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气势雄伟。

近义词气吞山河

英语be full of daring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气吞河山:一种豪情壮志的表达》 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中,成语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情感色彩。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充满力量与气势的成语——“气吞河山”。 “气吞河山”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句用“气吞河山”来形容英雄人物的英勇无畏、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后人将这一词组独立出来,作为形容一个人胸怀宽广、气势磅礴的成语。 “气吞河山”中的“气”,不仅仅指呼吸的气息,更是精神的力量和意志的体现。古人常用“气”来表示人的精神状态,如“浩然之气”、“正气凛然”。这里的“气”代表了个人的胆识、勇气和决心。而“河山”则象征着广阔的天地和壮丽的自然景观,是英雄们施展抱负的舞台。因此,“气吞河山”所表达的不仅是个人的雄心壮志,更是对于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 当我们使用“气吞河山”这个成语时,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气魄和胆识,能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面对挑战。这种精神气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如岳飞的《满江红》中就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诗句,展现了他气吞河山的英雄气概。而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同样适用于描述那些敢于追梦、勇于创新的人们,激励他们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 总之,“气吞河山”是一个充满力量感和浪漫主义色彩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英雄人物的崇高赞美,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以更加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气吞河山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气吞河山的意思解释、气吞河山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国中之国 指一个国家内不受中央政权统辖的政权或地方。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趁火打劫 趁:利用;乘机;劫:抢劫。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人家的东西。比喻趁别人处在危难时刻从中捞一把或趁机害人。也作“乘火打劫”。
扫地出门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施: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费尽心机 心机:心思;计谋。指用尽了心思。形容千方百计地谋算。
不三不四 不像这也不像那。即不像样子;不伦不类。形容不正派或不像样子。
流离转徙 辗转迁移,无处安身。
野没遗贤 见“野无遗贤”。
时易世变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之死靡二 同“之死靡它”。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 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
折臂三公 晋代的羊枯,曾坠马折断手臂,官至三公。指贵官堕马。
昂藏七尺 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
团团转 回环旋转,形容不知道怎么办好。
大张旗鼓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
悬石程书 形容勤于政事。
国无宁日 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湖光山色 湖水风光;山峦秀色。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离本趣末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狂风暴雨 大风大雨。比喻声势猛烈或处境险恶。
战不旋踵 旋:转。踵:脚后跟。打仗时不向后转。形容勇猛向前。
似曾相识 好象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过甚其词 话说得太过分;与实际不相符。
人尽其才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尽:全部用出。
在此存照 照:查考,察看。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凭证
形形色色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