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xiàhóu

杀鸡吓猴



杀鸡吓猴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杀掉鸡来吓唬猴子。比喻惩罚一个;警戒其余。

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例子猜到皇上有杀鸡吓猴之意,心中七上八下,半天没有做声。(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一章)


基础信息

拼音shā jī xià hóu

注音ㄕㄚ ㄐ一 ㄒ一ㄚˋ ㄏㄡˊ

繁体殺鶏嚇猴

正音“杀”,不能读作“sā”。

感情杀鸡吓猴是贬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辨形“猴”,不能写作“候”。

辨析杀鸡吓猴和“杀一儆百”;都含有“惩罚一个来警诫其余”的意思。但杀鸡吓猴所警诫的可以是很多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杀一儆百”所警诫的必须是多人。

近义词杀一儆百、杀鸡儆猴

英语make an example of a few to frighten all the rest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杀鸡儆猴:解读一种古老的教育智慧》 在中华文化的漫长历史中,有无数的成语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其中,“杀鸡儆猴”就是这样一个富有哲理和深意的成语。它不仅是一个描述行为方式的词语,更是一种深邃的教育哲学。 首先,我们从字面上理解这个成语。“杀鸡儆猴”的字面意思是指通过惩罚一只鸡来警示其他猴子。这里的“鸡”与“猴”可以被视作两个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代表了不同的人或者事物。其核心在于通过一种极端的、直观的方式达到震慑他人的目的。 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揭示成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实际上,“杀鸡儆猴”更多地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秩序和规范的理解。它强调的是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来维护集体的利益和稳定。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常常会用这种方式来警示那些可能挑战权威的人,从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种做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威慑效果,但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思考。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将“杀鸡儆猴”看作是一种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中,有时父母或教师也会采用类似的方式,通过严厉的惩罚来告诫孩子不要犯错。然而,这种方法是否有效,值得商榷。因为过于严厉的惩罚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反感,反而适得其反。因此,在运用“杀鸡儆猴”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总的来说,“杀鸡儆猴”这个成语虽然起源于古代,但它的内涵却跨越时空,触及到现代社会的诸多方面。无论是社会治理还是个人成长,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在维护规则的同时,又能尊重个体的价值,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杀鸡吓猴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杀鸡吓猴的意思解释、杀鸡吓猴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脆而不坚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眼空一世 整个时代的人都不放在眼里。
苦尽甘来 尽:终结;甘:甜;美好。比喻艰苦的日子已经过去;美好的时光已经到来。
旦夕之间 旦:早晨。夕:晚上。早晚之间,形容在很短时间内。
黄台之瓜 黄台:指《黄台瓜辞》,为唐李贤所作,希望以此感悟高宗及武则天不能再废太子。比喻不堪再摘。
弦外之响 比喻言外之意。
挥霍无度 任意花钱没有节制。挥霍;亦作“挥攉”。摇手称挥;反手称攉。引申为任意花钱。度:限度。
苦思冥想 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玩世不恭 旧指因对现实不满而采取的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生活态度。玩世:用消极、游戏的态度对待生活;不恭:不严肃。
斗唇合舌 犹言耍嘴皮子,卖弄口才。
主忧臣劳 忧:忧患。君主有了忧患,臣下就要为他效力。
止沸益薪 谓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半路出家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角巾素服
困而不学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逆来顺受 逆:不顺;顺:顺从;受:忍受。碰上十分恶劣的境遇而顺从地忍受;不作反抗。
扶摇直上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乘着大旋风之势一直上升。比喻事物迅速地直线上升。有时也比喻官职提升得很快。
自命不凡 自称自己不平常(凡:平凡;平常)。形容自高。
发号施令 发、施:发布;下达;号:号令、命令。发布命令;下达指示;进行指挥。
尘外孤标 尘外:世外;孤标:孤立的标志。形容清峻突出或人的清高品质。
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欺善怕恶 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钻木取火 硬木棒对着木头摩擦或钻进去,靠摩擦取火。
匡谬正俗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兵微将寡 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目无全牛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