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òxuétōng

硕学通儒



硕学通儒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基础信息

拼音shuò xué tōng rú

注音ㄕㄨㄛˋ ㄒㄩㄝˊ ㄊㄨㄥ ㄖㄨˊ

繁体碩壆通儒

感情硕学通儒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英语a great learned literate(a profound scholar)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硕学通儒”这一成语在中文中用来形容一位学问渊博、学识深厚的学者。它不仅代表了学术上的成就,还隐含了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 成语解析 “硕学通儒”四个字分别蕴含着不同的意义: - **硕**:大、丰富之意。在这里引申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 **学**:指学问、知识。强调的是一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总量。 - **通**:全面、精通。表明这位学者在其所学领域内能够融会贯通,达到很高的造诣。 - **儒**:原指古代中国的一种学者或知识分子,后来特指儒家学者。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仁爱、礼仪、智慧等价值观。 综上所述,“硕学通儒”描述的是一个在学术上有广泛而深入研究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在多个领域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同时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人文关怀。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学识的认可,更是对其品格和社会贡献的高度评价。 ### 文化背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硕学通儒”往往被视为理想的人格典范。这样的学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周围的人,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硕学通儒”还被赋予了更多道德层面的意义,如诚实守信、公正无私、关爱他人等。 ### 实际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硕学通儒”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仍然可以在一些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见到。比如,在介绍某位在某一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学者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来表达对他/她学术成就及人格魅力的赞赏。 总之,“硕学通儒”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学者的理想期待——不仅要拥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责任感。它鼓励我们不断追求知识的同时,也不忘修身养性,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硕学通儒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硕学通儒的意思解释、硕学通儒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畏缩不前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人才济济 人才:指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济济:众多样子。
当仁不让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视微知着 看到细微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空谷传声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发出音响;立即可以听到回声。比喻很快有所反响。
时易世变 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不到黄河心不死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顾影弄姿 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弄姿:做出各种姿态。对着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种姿态。形容卖弄身形,自我欣赏。
目不斜视 眼睛不往旁边看。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款学寡闻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亡命之徒 指逃亡的人。也称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亡:无;命:名;亡命:逃匿则削除名籍;故以逃亡为亡命;即逃亡;流亡;徒:一类人(含贬义)。
一窍不通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忙不择价 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
信口开河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
饥不择食 饿急了就顾不上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选择。
散言碎语 犹言闲言碎语。
南征北战,东荡西杀 征:征战;荡:扫荡。形容转战南北,奋勇杀敌。
千家万户 众多人家。
呼风唤雨 原指神仙道士的神通广大;可以呼唤风雨。现多比喻人民群众具有改造、支配自然的力量。有时也用以形容坏人的煽动。
刮目相看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九州:指全中国。月亮普照全中国,而人间苦乐不同,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
骄傲自满 自高自大;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空手套白狼 徒手抓住白狼。指无本买卖。
家常便饭 家中日常饭食。也比喻常见的、平常的事。
是非曲直 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
争分夺秒 不放过一分一秒;形容对时间抓得很紧。也作“分秒必争”。
饿殍满道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