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涂不拾遗



涂不拾遗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涂:通“途”,道路。路上有失物,无人拾取。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涂不拾遗。”


基础信息

拼音tú bù shí yí

注音ㄊㄨˊ ㄅㄨˋ ㄕˊ 一ˊ

繁体涂不拾遺

感情涂不拾遗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近义词道不拾遗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涂不拾遗:诚信与公德心的体现》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成语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还传递了深刻的道德观念。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成语是“涂不拾遗”,它不仅是对古代社会良好风尚的描绘,也是对我们现代人品德修养的一种呼唤。 首先,让我们来解析“涂不拾遗”的字面意思。“涂”在这里并不是涂抹的意思,而是指道路、路径;“拾遗”则是指捡起别人遗失的东西。所以,“涂不拾遗”直译过来就是道路上没有人会去捡别人遗落的东西。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古代社会,它却是一种理想状态,反映了当时人们高度的社会公德心和诚信意识。 这一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境内之民,莫敢不听从其令。涂不拾遗,市无二价。”这段话描述的是一个法制健全、社会风气良好的国家景象。在这个国家里,法律成为教育的依据,官员作为学习的榜样,民众严格遵守法令。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是在大路上行走,也不会有人去捡拾他人遗落的物品,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也都是统一且透明的,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以及公共秩序的良好维护。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将“涂不拾遗”视为一个遥远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它对于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财产,才能真正实现“涂不拾遗”的美好愿景。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涂不拾遗”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尊重他人权益,共同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涂不拾遗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涂不拾遗的意思解释、涂不拾遗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敌众我寡 敌方人数多;我方人数少。多形容双方对峙;众寡悬殊。
同病相怜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扫地出门 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
起兵动众 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浪费笔墨 指人作品不好或文章过于繁琐。
流离转徙 辗转迁移,无处安身。
三长两短 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现多指死亡。
倒悬之危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云天雾地 比喻不明事理,糊里糊涂。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万里长城 指我国长城。也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现也比喻人民的军队。
刀光剑影 刀的闪光;剑的投影。表示拿刀持剑的人将要动手;显出杀气腾腾的样子。现用于坏人就要行凶;干坏事。也形容激烈斗争的场面。
安眉带眼 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
将寡兵微 寡:少;兵:士兵;微:衰败。兵少将少。形容兵力薄弱。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拔茅连茹 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刀耕火种 指把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就地挖坑播下种子。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火耨刀耕”。
死不开口 至死也不说话。指缄口不言
不可磨灭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
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白首之心 老年时的壮志。
忙不择价 匆忙中售货要不了好价钱。
牛骥同槽 见“牛骥同皁”。
双柑斗酒 比喻春天游玩胜景。
飞蛾扑火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凌云之志 凌云:高入云霄的志气。形容远大的志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铄金:熔化金属;积毁:积累的毁谤;销骨:熔化骨头。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纷纷而来的毁谤足以致人于死地。比喻舆论力量的强大。
心小志大 办事小心,抱负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