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侯蜡烛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后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出处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
例子清·陈维菘《喜迁莺》词:“千载鱼灯,五侯蜡烛,赢得三春梦短。”
基础信息
拼音wǔ hòu là zhú
注音ㄨˇ ㄏㄡˋ ㄌㄚˋ ㄓㄨˊ
繁体五矦蠟燭
感情五侯蜡烛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五侯蜡烛”:隐藏在成语背后的故事与文化内涵》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成语世界里,“五侯蜡烛”是一个富有深意且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成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解读这个独特的成语。
一、成语溯源
“五侯蜡烛”出自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里的“五侯”指的是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和唐衡。在古代,蜡烛是珍贵之物,尤其是在特定节日或者特殊场合下使用更显尊贵。这首诗描绘的是寒食节这天傍晚,皇宫中将点燃的蜡烛分赐给近臣宠戚(即“五侯”)的情景。
二、字面意义解析
从字面上看,“五侯”明确了对象,即那五个被皇帝宠幸并授予高位的宦官。“蜡烛”,我们现代人可能觉得稀松平常,但在古代它象征着光明、温暖以及身份地位。当时能获得皇帝恩赐蜡烛的人家,无疑是非常荣耀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得到了皇恩的特别眷顾,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这是莫大的恩宠。整个成语组合起来就是指像五侯这样有权势、受宠信的人家得到皇帝赏赐蜡烛的事情。
三、成语的文化内涵
1. 权力与恩宠的象征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权力分配和恩宠机制。五侯因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得以封侯,又能在特殊的节日里得到皇帝特赐的蜡烛,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认可。它体现了君主对于权臣的一种笼络手段,通过这种看似微小却又极具象征意义的赏赐,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让那些权贵们更加忠心耿耿。
2. 社会阶层的分化
从侧面也揭示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巨大差异。普通百姓在寒食节这一天只能遵守禁火的规定,吃冷食,而五侯之家却能够享受来自宫廷的温暖蜡烛带来的光明和温暖。这种对比鲜明地展现了封建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特权阶层享有特殊待遇的现象,是当时社会不公平的一个缩影。
3. 诗歌艺术中的历史见证
韩翃的这首《寒食》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文字优美,更是因为它通过描写“五侯蜡烛”这一细节,为后人留下了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的历史见证。它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
四、成语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没有了封建王朝那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但“五侯蜡烛”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意义仍然可以在某些语境下被运用。例如,在描述一些有特权、受到特殊优待的群体时,可以借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其特殊的地位;也可以在文学创作中,用它来营造一种古典的文化氛围,增加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同时,它也提醒着我们反思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性,要避免出现过度特权化的现象,让每一个人都能够在平等和谐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发展。
总之,“五侯蜡烛”这个成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究。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疚心疾首(意思解释)
- 奇花异草(意思解释)
- 节用裕民(意思解释)
- 太岁头上动土(意思解释)
- 火树银花(意思解释)
- 靡所底止(意思解释)
- 当仁不让(意思解释)
- 惜指失掌(意思解释)
- 白日见鬼(意思解释)
- 拉大旗作虎皮(意思解释)
- 过而能改(意思解释)
- 语不惊人(意思解释)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解释)
- 民不畏死(意思解释)
- 视死如归(意思解释)
- 大张旗鼓(意思解释)
- 心旷神怡(意思解释)
- 文治武功(意思解释)
- 皮笑肉不笑(意思解释)
- 散带衡门(意思解释)
- 横七竖八(意思解释)
- 斗南一人(意思解释)
- 认贼作父(意思解释)
- 呼风唤雨(意思解释)
- 悲不自胜(意思解释)
- 昏聩无能(意思解释)
- 药石无效(意思解释)
- 材优干济(意思解释)
※ 五侯蜡烛的意思解释、五侯蜡烛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斩钉截铁 | 斩:砍断;截:切断。砍断钉子切断铁。比喻做事;说话坚决果断。 |
嘴里牙多 | 谑语,指会说话 |
安适如常 | 平安舒适像正常情况一样。 |
奉命惟谨 | 形容严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违背。 |
踏破芒鞋没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 到处寻找都没找到,却由偶然的机会轻易得到了。 |
水至清则无鱼 | 水太清,鱼就存不住身,对人要求太苛刻,就没有人能当他的伙伴。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
满山遍野 |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
抛砖引玉 | 抛出砖头;引来白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或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 |
半路出家 |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去当和尚、尼姑。不是从小而是年岁大点才去当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学着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
欺善怕恶 | 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
战天斗地 | 战、斗:泛指斗争。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慨。 |
生公说法 |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
众建贤才 | 建:建树;贤才:优秀的人才。选用众多优秀的人才。 |
结缨伏剑 | 结缨:系上帽带;伏剑:拔剑自刎。比喻为维护正义而献身。 |
共为唇齿 | 比喻互相辅助。 |
扪心自问 | 扪:按;摸;心:胸口。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 |
粉墨登场 | 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一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一样活动。 |
平地一声雷 |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 |
足衣足食 | 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
金口木舌 | 以木为舌的铜铃,即木铎,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指宣扬教化的人。 |
乐以忘忧 | 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
进进出出 | 走进走出,穿进穿出。 |
望尘靡及 | 见“望尘莫及”。 |
光怪陆离 | 光怪:奇异的光彩;陆离:色彩繁杂。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 |
群山四应 |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 |
是非曲直 | 曲:无理;直:有理。指对事物的评断。 |
千里命驾 | 命驾:命人驾车。备上车子到千里之外去拜访朋友。形容友情深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