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éshū

挟筴读书



挟筴读书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挟:夹持;筴:同“策”,古代简册、书籍。手拿图书,一心读书。形容勤奋学习。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基础信息

拼音xié cè dú shū

注音ㄒ一ㄝˊ ㄘㄜˋ ㄉㄨˊ ㄕㄨ

感情挟筴读书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等。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挟筴读书:一段关于学习态度的古训》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成语中,“挟筴读书”是一个相对较为冷门的词汇。这个成语出自于《庄子·外物》,原文为“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挟筴读书,不如肉袒而走也。”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如果一个人过于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么他的知识和智慧就会被束缚,就像拿着竹简去读书,却不去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样。 从字面意义上讲,“挟筴读书”的“挟”是指夹、拿的意思;“筴”通“策”,指古代书写用的竹简;“读书”则自然是阅读书籍。因此,“挟筴读书”可以理解为手拿竹简去读书,形象地描绘了古人阅读时的情景。然而,这并不是成语的真正含义,而是通过这一场景来传达一种更深层次的哲理。 这个成语实际上是在告诫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发挥其价值。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和应用,那么即使读再多的书,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挟筴读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而不去主动思考和实践,那么这些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尝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挟筴读书”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注重实践,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增长才干。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学习成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挟筴读书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挟筴读书的意思解释、挟筴读书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大公无私 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确;不偏袒任何一方。
进种善群 谓提高民族素质。
物阜民安 阜:丰富。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畏缩不前 畏惧退缩,不敢前进。
敬业乐群 专心学习,和同学融洽相处。
一钱太守 比喻值得称赞的廉洁的官吏。或讥讽那些贪官污吏贪财。
冰解的破 冰冻融解,箭靶射中。比喻问题解决,障碍消除。
颐指气使 颐:腮帮子;指:指挥;气:神气;使:指使。用腮帮子来指挥人;用神气来支使人。
压岁钱 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
炙手可热 炙:烤。热得烫手。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有去无回 只有出去的,没有回来的。
谦受益,满招损 谦:谦逊,虚心;受:得到;益:好处;满:自满,骄傲;招:招惹;损:损害。自满会招致损失,谦虚可以得到好处。
毁于一旦 一旦:一天。指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下子就毁掉了。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或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灭掉。
空口无凭 凭:凭证。只是嘴说;没有凭证。指不足为据。
归十归一 谓有条有理。
本末倒置 本:树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树梢;比喻事物的枝节;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弄颠倒了。
欺善怕恶 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通今达古 同“通今博古”。
打情卖笑 打情骂俏,指男女调情。
共为唇齿 比喻互相辅助。
古往今来 从古代到现在。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地大物博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家破人亡 家园被毁;亲人死亡。形容家庭惨遭不幸。
天下第一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斗南一人 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清风劲节 喻人品纯洁,节操坚贞。
通时合变 同“通权达变”。
不合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