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ǒutóngyīn

异口同音



异口同音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例子鲁迅《徘徨·长明灯》:“‘那自然!’三个人异口同音地说。”


基础信息

拼音yì kǒu tóng yīn

注音一ˋ ㄎㄡˇ ㄊㄨㄥˊ 一ㄣ

繁体異口同音

感情异口同音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近义词异口同声

英语all in a breath

俄语единодушно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中华文化的瑰丽长河中,成语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河流之中,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一同聚焦于一颗独特的明珠——“异口同音”。 “异口同音”这一成语,字面上理解似乎有些矛盾,既然是“异口”,意味着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声音;而“同音”则指向了一致性。这种看似对立的概念组合在一起,恰恰体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和深刻的内涵。 成语出自《礼记·乐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大意是说相似的声音相互应和,相同的气息相互吸引。这里的“异口同音”可以引申为虽然表达者不同,但所传达的信息或观点却是一致的。它形象地描绘了在特定情境下,无论人们来自何方、身份如何,当他们就某一问题达成共识时,即便声音各不相同,最终传递出的信息却是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性不仅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团结,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共通性和共同价值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异口同音”常被用来形容众人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情景。比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或是社会危机时,社会各界人士尽管背景各异,但在救援行动中能够迅速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应对挑战,这就是“异口同音”的生动体现。 学习并运用这样的成语,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能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社会意义。它教会我们,在多元化的世界里,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差异,寻找共鸣,最终达到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成语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通过学习“异口同音”这样富有深意的成语,我们不仅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更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让古老的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异口同音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异口同音的意思解释、异口同音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震耳欲聋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
初出茅庐 茅庐:草屋。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接受邀请;就任军师;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兵;立下了战功。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缺乏经验。
一视同仁 视:看待;仁:仁爱。用博大的仁爱之心去看待所有的人以及禽兽。比喻平等待人;不分厚薄亲疏。
匡乱反正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凿壁借光 凿:挖。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争先恐后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路无拾遗 见“路不拾遗”。
救经引足 经:自缢,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做的事与愿望相违背。
己溺己饥 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燕雀安知鸿鹄志 鸿鹄: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刀耕火种 指把草木烧成灰当作肥料;就地挖坑播下种子。指原始的农业耕作技术。也作“火耨刀耕”。
半夜三更 三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半夜子时为三更;即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不可磨灭 磨灭: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消失。形容永远不会消失。
学而优则仕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臭名昭著 名:名声;昭著:显著;明显。坏名声谁都知道。
爱毛反裘 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刚愎自用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足不出门 同“足不出户”。
叫苦不迭 不迭:不停止。形容连声叫苦。
有志竟成 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避俗趋新 避:舍弃;趋:奔赴,趋向。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五花八门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今夕何夕 今夜是何夜?多用作赞叹语。谓此是良辰。
服气吞露 服气:导引之术,即气功。指修炼道术。
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变为成虫时脱去原来的外壳。比喻用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振聋发聩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