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害辞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谓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例子子美诗,备诸家体,非必率合程度,侃侃者然也。是篇落句处凡五杜鹃岂可以文害辞、辞害意耶?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二》
基础信息
拼音yǐ wén hài cí
注音一ˇ ㄨㄣˊ ㄏㄞˋ ㄘˊ
繁体以文害辭
感情以文害辞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解析“以文害辞”》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长河中,“以文害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概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成语背后蕴含的语文智慧。
**一、字面含义**
从字面上看,“以文害辞”。这里的“文”,指的是文章的形式,包括文章的结构、辞藻、修辞手法等外在的表现形式;“辞”则是指文章的内容,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观点主张等实质性的内涵。“害”有损害、妨害的意思。所以,整个成语可以理解为因为过于注重文章的形式而损害了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历史渊源与典故背景**
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当时,孟子是在谈论对《诗经》的理解和解读方法。他指出,在解释《诗经》的时候,不能仅仅被文字表面的形式所迷惑或者束缚,从而歪曲了诗句本身的辞义,更不能让这些辞义脱离了诗人原本的创作意图(志)。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人对于文学作品解读的一种深刻思考,强调要透过表象去探寻本质。
**三、语文层面的意义**
1.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在语文学习和创作中,“以文害辞”警示我们要正确处理文章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一篇优秀的文章,形式和内容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一个人,既有美丽的外表,又有高尚的灵魂才是完美的。如果过度追求华丽的辞藻、复杂的句式结构等外在形式,却忽略了文章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就会使文章变得空洞无物。例如,有些学生在写作时堆砌大量生僻词,使用冗长晦涩的句子,看起来文章很“高级”,但实际上读起来不知所云,这就是典型的“以文害辞”。
2. **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 对于读者来说,也要避免“以文害辞”的错误倾向。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优美语句的欣赏或者对一些奇特写法的好奇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文章背后隐藏的思想感情、社会意义等。比如我们在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他的文字看似冷峻犀利,有时候还带有幽默讽刺的色彩,但如果只关注这些表面的文字特点,而不去理解他笔下所反映的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那就是没有真正读懂他的作品。
3. **语言表达的原则**
-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以文害辞”提醒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我们的目的都是让别人能够清楚明白我们想说什么。如果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文采”而故意使用一些让人费解的表述方式,那无疑是背离了交流的本质。例如,在商务谈判、学术报告等正式场合,简洁明了、直奔主题的语言风格往往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言辞。
**四、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各种各样的文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网络上存在着大量标题党现象,一些文章用夸张、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读者,但正文内容却空洞乏味,这其实也是一种“以文害辞”的表现。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创作者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过分注重文章的视觉效果、流行元素等外在形式,而忽视了文章内容的质量。这就需要我们作为读者要有辨别能力,同时也要求创作者坚守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重视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让形式服务于内容,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推动语文文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囊萤映雪(意思解释)
- 亦复如是(意思解释)
- 反唇相稽(意思解释)
- 杀手锏(意思解释)
- 疑邻盗斧(意思解释)
- 夜深人静(意思解释)
-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意思解释)
- 繁文缛节(意思解释)
- 目不转睛(意思解释)
- 喜新厌旧(意思解释)
- 稳操胜券(意思解释)
- 不到黄河心不死(意思解释)
- 反面无情(意思解释)
- 吃不了兜着走(意思解释)
- 生死有命(意思解释)
- 乳臭未干(意思解释)
- 水中捞月(意思解释)
- 急功近利(意思解释)
- 兴高采烈(意思解释)
- 斗南一人(意思解释)
-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解释)
- 性命攸关(意思解释)
- 妙语连珠(意思解释)
- 飞蛾扑火(意思解释)
- 天作之合(意思解释)
- 伸手不见五指(意思解释)
- 苟合取容(意思解释)
- 甘拜下风(意思解释)
※ 以文害辞的意思解释、以文害辞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绘影绘声 |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
阿谀奉承 | 阿谀:用好听的话讨好人;奉承:恭维;讨好。巴结拍马;说恭维人的话;向人讨好。 |
披肝沥胆 | 披:披露;沥:滴下。露出肝脏;滴出胆汁。比喻真心对待;倾吐心里话。也形容十分忠诚。 |
枝对叶比 | 枝叶相对并列。比喻骈体文对偶句式。 |
弦外之响 | 比喻言外之意。 |
想望丰采 | 见“想望风采”。 |
将功补过 | 将:拿;补:补偿。用功劳补偿过错。 |
明知故问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
龙腾虎跃 | 腾、跃:跳起;跳跃。像龙那样飞腾;像虎那样跳跃。形容非常活跃的姿态。也作“龙跳虎跃。” |
止沸益薪 | 谓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
饿虎吞羊 | 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比喻迅猛贪婪。 |
目不忍见 |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同“目不忍视”。 |
算尽锱铢 | 算:计算;锱铢:旧制1两=4锱,1两=24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指苛敛钱财。 |
大失所望 |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 |
神采奕奕 | 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神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
心急如焚 |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极其焦急。焚:烧。 |
诈奸不及 | 犹言十分奸诈。 |
救经引足 | 经:自缢,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做的事与愿望相违背。 |
表里如一 | 表:外表;里:内心。外表和内心一个样。外表与内部一致。形容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完全一致。 |
室徒四壁 |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 |
拔茅连茹 | 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
款学寡闻 |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
通俗易懂 |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 |
刻不容缓 | 刻:片刻;容:容许;缓:延缓;耽搁。一刻也不容许延缓。形容形势十分紧迫。 |
超然物外 | 超然:脱离;不介入;物:客观世界。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意指对现实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也比喻置身事外。 |
空腹高心 | 腹内空虚而目空一切。形容并无真才实学。 |
一刹那 | 刹那:梵文ksana的音译。指十分短促的时间。 |
北斗之尊 |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