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ánjiù

援笔立就



援笔立就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6卷:“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例子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回:“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基础信息

拼音yuán bǐ lì jiù

注音ㄩㄢˊ ㄅ一ˇ ㄌ一ˋ ㄐ一ㄡˋ

繁体援筆立就

感情援笔立就是中性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作。

近义词援笔立成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在浩瀚的汉语成语海洋中,"援笔立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才华横溢、文思泉涌的赞美,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援"在这里有拿起、执持之意;"笔"自不必说,就是书写工具;"立"表示立刻、马上;"就"则指完成。合起来看,“援笔立就”便是形容人拿起笔来马上就写出了文章或书法作品,比喻文思敏捷、下笔如有神助。 从古至今,文人的才华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古代,能够做到“援笔立就”的文人,往往被视为才思敏捷、学识渊博的象征。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过人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积累。在他们的心中,似乎有一座知识的宝库,随时可以提取所需,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此外,“援笔立就”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快速反应能力和即时创作能力的高度评价。在科举考试等重要场合,文思敏捷的人往往能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上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能力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并且处理得当。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需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才华,但“援笔立就”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能够迅速理解问题本质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这要求我们在平时就要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自我,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思维能力。 总之,“援笔立就”不仅是一个关于写作速度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它鼓励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以便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挑战。

援笔立就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援笔立就的意思解释、援笔立就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正本溯源 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溯:寻找。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
使心用腹 用心思,使坏心眼。
高蹈远举 意为隐居避世。
横眉冷对千夫指 比喻以愤恨和轻蔑的态度对待敌人的攻击。
众多非一 指类别甚多,不止一种。
一夕一朝 同“一朝一夕”。
顺口溜 民间的一种句子长短不等口头韵文。
自己人 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内人。
满山遍野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春风风人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肝胆欲碎 欲:将要。肝和胆将要破碎了。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举贤任能 举:推荐,选拔。举荐贤者,任用能人。
连编累牍 牍:古代写字的木片。形容篇幅过多,文辞长。
下临无地 临:居高处朝向低处。从高往下看,望不见底。形容地势极其陡峭。
节哀顺变 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
缠绵悱恻 缠绵:情感萦绕而不能解脱;悱恻:悲苦。形容心情悲苦;无法排遣。后也指诗文情调凄怆而婉转。也作“悱恻缠绵”。
风和日丽 和:柔合;温和。轻风柔和;阳光灿烂。形容天气晴和。
绘声绘影 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凹凸不平 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进的地方。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手不释书 犹手不释卷。
欺人自欺 自欺:自我欺骗。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断章截句 不顾上下文义,截取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而弯曲原意。断、截:割裂。
心小志大 办事小心,抱负远大。
鸡口牛后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唯利是图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惟:只有;惟独;图:贪图;追求。
足不出门 同“足不出户”。
骄傲自满 自高自大;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