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āngzhījiàn

榆枋之见



榆枋之见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榆枋,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出处《庄子 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例子及从栎园先生游,始信人之才分相越,真非意量所及,愧予犹榆枋之见也。清姜承列《<书影>序》


基础信息

拼音yú fāng zhī jiàn

注音ㄩˊ ㄈㄤ ㄓ ㄐ一ㄢˋ

繁体榆枋之見

感情榆枋之见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榆枋之见:浅谈视野与见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过于自信,却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局部,而忽视了更广阔的天地。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榆枋之见”。这个成语出自于《庄子·逍遥游》,它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站在榆树和枋树下,只能看到树冠上的天空,而无法看到整个天空的广阔无垠。 在古代文献中,“榆枋”指的是两种树木。榆树和枋树在古时是常见的树木种类,它们的树冠相对较小,因此从树下向上看,视线会被树冠所限制。庄子通过这一比喻,传达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人的认知和眼界往往会受到自身经历、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如同站在榆枋之下的人,只能看到有限的一片天空。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见识。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勇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正如古人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只有走出狭小的圈子,才能领略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努力提升自我,开阔眼界。无论是通过阅读书籍、旅行探索还是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都能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形成更为全面的世界观。同时,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应当学会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智慧,避免陷入“榆枋之见”的误区。 总之,“榆枋之见”这一成语不仅是一个关于认知局限性的寓言故事,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警示。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宽广的视野,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勇敢地面对未知,挑战自我。

榆枋之见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榆枋之见的意思解释、榆枋之见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齿牙为祸 齿牙:比喻谗言。指谗言拨弄,造成灾祸。
冷若冰霜 若:好像。冷得像冰霜一样。比喻对人对事十分冷淡;没有一丝热情。有时也指面目或态度严厉;使人无法靠近。
物尽其用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发综指示 猎人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在后面操纵指挥。
满山遍野 布满山岭田野。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男女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亲:亲自接触。封建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限制男女交往
夜深人静 深夜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凤毛麟角 凤;麟:凤凰、麒麟;是传说中珍禽异兽。凤凰身上的羽毛;麒麟头上的犄角。比喻珍贵、稀少的人或事物。
出头露面 在人多的场合公开出现;也指在众人面前出风头表现自己;又常因出现于公共场合而出名。还指出面活动、做事、讲话。
万无一失 指绝对不会出差错。万:形容很多;失:差错。
必由之路 必:一定;由: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
东扶西倒 从这边扶起,却又倒向那边。比喻顾此失彼。也形容坏习气太多,纠正了这一点,那一点又冒头了。
时至运来 时机来了,运气也有了转机。指由逆境转为顺境。
连珠炮 连续的火炮。比喻说话很快。
今是昨非 现在是对的;过去错了。
缠绵悱恻 缠绵:情感萦绕而不能解脱;悱恻:悲苦。形容心情悲苦;无法排遣。后也指诗文情调凄怆而婉转。也作“悱恻缠绵”。
粗制滥造 粗:粗糙;滥:过多而不加以节制。原指产品制作粗糙;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现也泛指工作草率;不讲求质量。
文山会海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急功近利 急:急于;功:成效;成就;近:眼前的利益。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
生拉硬扯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牵强附会。也形容用力拉扯,勉强别人听从自己。
凹凸不平 形容平面上有凸出和凹进的地方。
将夺固与 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固,同“姑”。
春去冬来 春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礼坏乐缺 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缺:残破,废缺。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
家破人亡 家园被毁;亲人死亡。形容家庭惨遭不幸。
古里古怪 怪异、奇特。
白草黄云 形容边塞荒漠凄凉的景象。
安身立命 安身:有容身之所;立命:精神上安定。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