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板荡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中原:指我国中部,泛指天下;板荡:《诗经》篇名,指周厉王荒淫无道。比喻时局动荡危急。
出处宋·岳飞《五岳祠盟题记》:“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
基础信息
拼音zhōng yuán bǎn dàng
注音ㄓㄨㄥ ㄩㄢˊ ㄅㄢˇ ㄉㄤˋ
繁体中原板蕩
感情中原板荡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中原板荡:历史与文化的回响**
“中原板荡”这个成语,乍一看似乎有些陌生,但它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社会动荡时期的窗口。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来细细品味这一成语的深意。
### 一、字面解析:逐字解读
首先,“中原”指的是我国古代的核心区域,大致包括黄河中下游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及其周边地区。在古代,“中原”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心,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枢纽地带。可以说,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而“板荡”则来源于《诗经·大雅》中的两篇作品——《板》和《荡》。这两首诗歌都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内容多为讽刺时政腐败、社会混乱。因此,“板荡”逐渐成为形容国家或社会局势动乱不安的代名词。
结合起来,“中原板荡”直译便是“中原地区陷入动乱”。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个特定历史阶段,尤其是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百姓流离失所的时代。
### 二、成语出处:溯源探本
“中原板荡”最早见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中原板荡久,胡尘暗神州。”这里的“胡尘”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带来的战乱。陆游生活于南宋偏安一隅、金兵屡次南侵的时代,他目睹了山河破碎、家园沦丧的惨状,因而用“中原板荡”表达对故土的深切忧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悲叹。
实际上,“中原板荡”不仅仅局限于陆游笔下,它还承载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志士对于民族危亡的感慨。无论是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天下大乱;无论是唐末藩镇割据,还是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都可以看到“中原板荡”的影子。这四个字浓缩了一段段波澜壮阔却又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
### 三、语境运用:古今对照
在现代汉语中,“中原板荡”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它的意义依然鲜活。我们不妨设想几个场景:
1. **历史叙述**
在讲述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的故事时,可以这样写道:“东汉末年,诸侯纷争,中原板荡,民不聊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代枭雄曹操横空出世,试图恢复秩序。”
2. **文学创作**
如果你正在写一篇关于抗战时期的小说,或许会用到类似的话:“日寇铁蹄践踏华夏大地,中原板荡,烽火连天。然而,在这片焦土之上,仍有无数英雄儿女挺身而出,誓死捍卫家国尊严。”
3. **现实反思**
当我们面对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局部冲突不断的新闻报道时,也可以借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饱受战火摧残的地区:“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犹如昔日的中原板荡,让人不禁感叹和平的可贵。”
由此可见,“中原板荡”并非只是冷冰冰的古籍遗存,而是能够跨越时空,与当代社会产生共鸣的生动语言。
### 四、情感寄托: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最后,让我们回到“中原板荡”背后的情感层面。为什么这样一个成语能流传至今?因为它凝聚了中国人特有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始终肩负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他们关注国家兴衰,关心百姓疾苦。当看到中原大地遭受劫难时,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痛惜与无奈。于是,通过诗词文章,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希望唤醒更多人的警觉与行动。
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今天。无论是在抗击自然灾害的第一线,还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民族文化根基的努力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源自“中原板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原板荡”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和平,也激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坚韧。当你再次读到这四个字时,请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试着去倾听它背后那悠长的历史回声吧!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衣锦褧衣(意思解释)
- 李代桃僵(意思解释)
- 春风化雨(意思解释)
- 敬业乐群(意思解释)
- 志满意得(意思解释)
- 顾后瞻前(意思解释)
- 哀而不伤(意思解释)
- 通都大邑(意思解释)
- 稳操胜券(意思解释)
- 逆来顺受(意思解释)
- 败俗伤风(意思解释)
- 定国安邦(意思解释)
- 女生外向(意思解释)
- 聪明反被聪明误(意思解释)
- 卑鄙龌龊(意思解释)
- 南征北战,东荡西杀(意思解释)
- 金口木舌(意思解释)
- 惴惴不安(意思解释)
- 如火如荼(意思解释)
- 冒失鬼(意思解释)
- 面授机宜(意思解释)
-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意思解释)
- 持之以恒(意思解释)
- 好来好去(意思解释)
- 皮松肉紧(意思解释)
- 息迹静处(意思解释)
- 心猿意马(意思解释)
- 彼此彼此(意思解释)
※ 中原板荡的意思解释、中原板荡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别财异居 | 指各蓄家产,另立门户。 |
度外之人 | 度外:心在计度之外。指与某人或某集团没有关系或关系不近的人。即局外人。 |
倒果为因 | 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
物美价廉 | 廉:便宜。东西价钱便宜,质量又好。 |
落叶归根 | 树叶落到树根旁。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异乡的人;最终还是要回归本乡本土。 |
学以致用 |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致:使达到;用:实际应用。 |
处之泰然 |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 |
长夜之饮 | 指通宵宴饮。 |
绰有余裕 | 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余。 |
拂袖而去 |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语不合很生气。 |
鸿鹄将至 | 鸿鹄:天鹅。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
肝胆欲碎 | 欲:将要。肝和胆将要破碎了。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
来踪去迹 | 踪、迹:脚印。来去的踪迹;指人、物的来历或事物的前因后果。 |
止沸益薪 | 谓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 |
一干二净 | 形容非常干净;也表示一点儿也不剩。 |
不费吹灰之力 |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
庖丁解牛 | 庖丁:厨师。厨师解割了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
止于至善 |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生死有命 | 生死;生存和死亡。迷信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的。指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 |
夷为平地 | 夷:拉平,铲平。铲平使成一块平地。 |
妻儿老少 | 见“妻儿老小”。 |
赴汤蹈火 |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
饭囊酒瓮 | 比喻只会吃饭喝酒,不会做事的人。 |
文山会海 | 形容文件会议多得泛滥成灾。 |
死对头 | 指难以和解的仇敌。 |
珠玉之论 | 形容精辟的言论,卓越的见解。 |
共商国是 | 国是:国事;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
叽叽喳喳 | 语音杂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