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xiàng

朱衣象笏



朱衣象笏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朱衣:指主考官;笏: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拿的手板,用作记事。身着红袍,手执牙笏。形容仪态端庄肃敬。

出处唐·韩愈《送殷员外便回鹘序》:“殷侯侑,自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朱衣象笏,承命以行。”


基础信息

拼音zhū yī xiàng hù

注音ㄓㄨ 一 ㄒ一ㄤˋ ㄏㄨˋ

感情朱衣象笏是中性词。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字义分解


最读网学习解释

《朱衣象笏:古代礼仪中的权力与文化象征》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成语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文化的缩影。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充满古韵与神秘色彩的成语——“朱衣象笏”。 首先,“朱衣”一词,在古代并非仅指红色的衣物。在古代社会,服饰的颜色和质地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朱衣,特指官员所穿的红色官服,是地位尊贵、身份显赫的象征。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承载着一种责任与使命,体现了士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价值观。 而“象笏”,则更为特殊。笏,本义是指古代臣子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记录君王的话或自己的谏言。象笏,即以象牙制成的笏。在中国古代,象牙是极其珍贵的材料,只有高级官员才有资格使用象笏。它不仅代表了使用者的权力和地位,也寓意着其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象笏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往往具有吉祥的寓意,反映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我们将“朱衣象笏”连在一起解读时,便可以感受到古代官员的威严与荣耀。它不仅仅是服饰上的搭配,更是一种身份与权力的象征,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官员品行与才能的高度期待。在这个成语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严谨与庄重,以及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政治的不懈追求。 此外,“朱衣象笏”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展示,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它提醒着每一位官员,应当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强调官员不仅要具备卓越的能力,更要拥有高尚的品德。 总之,“朱衣象笏”这一成语,既是对古代官员形象的一种描绘,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权力与责任理解的体现。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理想政治的憧憬与追求,以及他们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朱衣象笏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朱衣象笏的意思解释、朱衣象笏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提供。

交流分享


成语接龙(顺接)


相关成语


成语 解释
有两下子 比喻有点本领。
是非口舌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力小任重 能力小,负担重。犹言力不胜任。
志满意得 志向实现,心满意足。
前瞻后顾 同“瞻前顾后”。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
损人不利己 损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秣马厉兵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擦肩而过 擦:挨。挨着肩而溜走。指没有抓住机会。
以弱制强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强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毙强”。
古色古香 (陈设、器物或艺术品)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古香:古书画散发出的气味。
角巾素服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寸光阴:指日影移动一寸;形容很短的时间。形容时间的宝贵。
火烛银花 犹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吃不了兜着走 比喻不能承受或担当。
粗服乱头 粗服:粗布衣服;乱头:蓬头乱发。形容不讲究修饰。
婆婆妈妈 形容人动作琐细,言语罗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赴汤蹈火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钿合金钗 钿盒和金钗,相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之信物。泛指情人之间的信物。
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扭直作曲 比喻是非颠倒。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徒:空;羡:羡慕。坐着看那些钓鱼的人,空自有羡慕鱼儿的心情。指空想旁观不如实干。
法不阿贵 法:法律。阿:偏袒;讨好。指法律不偏袒有权势富贵的人。意思是秉公执法;不畏权贵。
今古奇观 奇观:奇异的景象。指古今奇怪而少见的事。
刮目相看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
北斗之尊 北斗星的位置近于天的中心。比喻地位非常尊贵。
悲不自胜 胜:经受得住。悲伤得使自己经受不住了。形容伤感至极;情难自禁。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踉踉跄跄 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