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㐞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㐞
⒈ 〈韩〉麞匠所用小木板。《純元王后國葬都監儀軌·卷四·別工作·造作》:“麞匠所用,㐞音板次,薄松板一立。”
统一码
㐞字UNICODE编码U+341E,10进制: 13342,UTF-32: 0000341E,UTF-8: E3 90 9E。
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A区(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最读网㐞字讲解
这个字是“屢”,读音为lǚ,是一个形声字。从尸,吕声。“尸”是形旁,表示与尸体有关。本义:屡次,多次。
以下是对“屢”字的详细语文讲解:
一、字形结构
“屢”字由“尸”和“吕”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尸”作为形旁,提示我们这个字与尸体或身体有关;而“吕”则是声旁,表示字的读音。
二、字义解释
1. 屡次:表示一次又一次,频繁发生。例如:“屢次三番”表示多次,频频。
2. 表示动作的反复出现:如“屢次三番地强调某个观点”。
3. 表示多次做某事:例如:“他屢次获得比赛冠军”。
三、用法示例
1. 名词用法:如“屢次三番地来找我”中的“屢次”表示动作的频繁性。
2. 动词用法:如“屢教不改”中的“屢”表示重复的动作或行为。
3. 形容词用法:虽然“屢”本身不作为形容词使用,但在一些固定短语中可以表示多次或频繁的状态,如“屢见不鲜”。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屡次、常常、常常。
反义词:罕见、稀少。
五、相关成语及出处
1. 成语:“屢见不鲜”出自《战国策·齐策二》。原意是指经常看见,并不觉得新奇。后用来比喻事物经常看到,已经不觉得新奇了。
2.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记载了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故事。其中提到“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这里的“私王”、“畏王”、“有求于王”都反映了齐威王受臣子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正是因为他“屢见不鲜”的原因。
通过以上讲解,相信你对“屢”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对你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 㐞的意思、基本解释,㐞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交流分享
- 㐞的词语
- 㐞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