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衷字的解释
衷

拼音 zhōng 注音ㄓㄨㄥ
部首衣部 总笔画10画 结构上中下
五笔YKHE 五行 统一码8877
笔顺丶一丨フ一丨ノフノ丶
名称点、横、竖、横折、横、竖、撇、竖提、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ōng(ㄓㄨㄥ)

⒈  内心:由衷。苦衷。无动于衷。衷肠。

⒉  福,善:“降衷于下民”。

⒊  正中不偏:折衷。

⒋  贴身的内衣。

汉英互译

heart、inner feelings

造字法

形声:从衣、中声

English

heart, from bottom of one's heart

最读网衷字讲解

《说“衷”》 在汉语的丰富词汇海洋中,“衷”这个字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一、字形与字源 从字形上看,“衷”为上下结构,上面是“衣”字,下面是“中”字。它的本义与衣服有关,《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衷,里亵衣”。所谓里亵衣,就是贴身穿的内衣。这体现了古人对衣物穿着层次的细致认知,在古代服饰体系中,内衣是比较私密的部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衷”字所蕴含的内在与深层意义的发展脉络。 二、字义的引申 1. 内心真实想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衷”字的含义逐渐从具体的内衣概念引申到抽象的内心世界。“由衷”这个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含义,表示出自内心,发自肺腑。例如“他的赞扬是由衷的”,这里强调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没有丝毫的虚假和伪装。 2. 中心、中央 由于“中”在“衷”字之中,所以“衷”也有中心、中央的意思。如“折衷”一词,最初的意思是在各种不同的意见或事物中选取适中的办法或者取中间的态度。这里的“衷”就像是处于各种情况的一个平衡中心,需要权衡左右,找到那个最恰当的点。 三、在词语中的应用 1. 衷心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表达情感诚挚的词语。“衷心”表示内心,常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忠诚、热爱的程度。比如“他衷心拥护党的领导”,表达出一种从内心深处坚定支持的态度。 2. 恳切 当形容态度真诚、殷切的时候也会用到“衷”字,如“言辞恳切”。“恳切”的背后其实是内心的一种强烈情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真诚流露。 四、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衷”字所代表的真实内心被高度重视。儒家倡导的真诚待人,“修心养性”等理念都与对内心真实的探寻和维护息息相关。一个能够做到表里如一,袒露“衷”情的人往往被视为品德高尚之人;而在人际交往中,去了解他人的“衷”意也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总之,“衷”这个字虽然看似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最初的内衣之义发展到如今表达内心真实、中心等多种含义,在汉语的词汇构建和人们的思想情感表达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衷


※ 衷的意思、基本解释,衷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ōng

〈名〉

(1) (形声。从衣。中声。本义:贴身的内衣)

(2) 同本义 [underwear]

衷,里亵衣。——《说文》。段玉裁注:“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

(3) 又如:衷衣(里衣,内衣);衷服(贴身内衣)

(4) 通“中”。内心 [heart]

汝不察吾衷。——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衷怀歉仄(心里感到内疚抱歉);衷言(心里话);衷素(内心真情)

(6) 中心,中央 [centre]

佩,衷之旗也。——《左传·闵公二年》

发命之不衷。——《左传·昭公十六年》

服之不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7) 又如:衷正(中正)

(8) 姓

词性变化

zhōng

〈动〉

(1) 贴身穿着;穿在里面 [wear inside]

或衷其襦。——《谷梁传》

楚人衷甲。——《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宋· 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禅》

(2) 又如:衷襦(衬在里面的短衣);衷甲(在衣服里面穿铠甲)

(3) 引申为包围 [surround;encircle]

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左传》

zhōng

〈形〉

(1) 正;正派 [right;upright]

楚辟我衷。——《左传·昭公六年》。注:“正也。”

发命之不衷。——《左传·昭公十六年》。注:“当也。”

史馆取为衷据。——清· 章学诚《邵与桐别传》

(2) 又如:衷据(正确的根据)

(3) 善;福 [good;happy]

今天降衷于吴。——《国语·吴语》

和衷哉。——《书·皋谟》。传:“善也。”

(4) 忠诚 [loyal faithful]

欲对衷言不从。——《荀子·成相》。注:“诚也。”

不从命乃衷。——《荀子·子道》

(5) 又如:衷愚(愚忠。尽忠而不明事理。多用作臣子上言于帝王的自谦之词);衷赤(赤诚之心)

(6) 另见 zhòng

基本词义

zhòng

〈动〉

(1) 适合,恰当 [suitable]

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犹适也。”

而后立衷焉。——《左传·庄公六年》。注:“节适也。”

(2) 另见 zhōng

康熙字典

衷【申集下】【衣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中。《玉篇》善也。《書·湯誥》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左傳·昭二十二年》無亢不衷,以獎亂人。

中也。《周語》國之將興,其君齊明衷正,精潔惠和。

《韻會》誠也。《左傳·昭十六年》發命之不衷。

通也。《左傳·莊六年》必度于本末而後立衷焉。

《增韻》方寸所蘊也。

《說文》裏褻衣也。《左傳·宣九年》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

姓。《正字通》漢哀帝之後衷愉仕唐,攺姓哀。

《廣韻》陟仲切,中去聲。當也。《韻會》折衷,平也。《史記·孔子世家》折衷于夫子。《註》折,斷也。衷,當也。

《後漢·梁統傳》爰制百姓于?之衷。《衷》不輕不重也。通作中。《前漢·貢禹傳》微夫子之言,則無所折中。亦讀作平聲。《六書正譌》俗作?,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衷【卷八】【衣部】

裏䙝衣。从衣中聲。《春秋傳》曰:“皆衷其衵服。”陟弓切

说文解字注

(衷)裏褻衣。褻衣有在外者。衷則在內者也。引伸爲折衷。假借爲中字。从衣。中聲。陟弓切。九部。春秋傳曰。皆衷其衵服。宣九年左傳文。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