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诤字的解释
诤

拼音 zhèng 注音ㄓㄥˋ 繁体
部首讠部 总笔画8画 结构左右
五笔YQVH 五行 统一码8BE4
笔顺丶フノフフ一一丨
名称点、横折提、撇、横撇/横钩、横折、横、横、竖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诤(諍)zhèng(ㄓㄥˋ)

⒈  谏,照直说出人的过错,叫人改正:诤谏。诤言。诤臣。诤友(能直言规劝的朋友。亦作“争友”)。

⒉  〔诤人〕古代传说中的矮小人种。亦称“靖人”。

⒊  纷争,争:诤紊(争论是非)。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dmonish

造字法

形声:从讠、争声

English

to expostulate; to remonstrate

最读网诤字讲解

《说“诤”》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诤”这个字宛如一颗独特而闪耀的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一、字形结构与读音 “诤”字读音为zhèng。从字形上看,左边是言字旁“讠”,右边是“争”。“讠”作为偏旁往往与言语表达相关,这为我们理解这个字的含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二、字义内涵 1. 本义——直言规劝 “诤”最原始的意思是指直言规劝。古时有“诤友”的说法,所谓诤友,就是能够坦率诚恳地指出对方错误、提出劝告的朋友。例如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中,大臣以忠诚之心对君主直言进谏,这种行为就是“诤”。像魏徵之于唐太宗,魏徵多次不顾君威,对唐太宗的政策、行为提出批评和建议,这就是典型的“诤”的表现。他凭借着对国家和君主的一片赤诚,以直言不讳的态度来规劝君主走向正确的治国之道。 2. 引申义 随着语言的发展,“诤”字的意义有所延伸。它可以表示争论、争辩。当双方各执一词,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互相辩驳的时候,也可以用“诤”。不过这种争辩往往是基于一定的道理,而不是无意义的争吵。比如在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针对某个学术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证,力求说服对方,这种严肃的学术争辩也可以说是“诤”。 三、在文化中的体现 1. 哲学思想层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诤”的观念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以道德和智慧引导社会的思想。儒家倡导人们要有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自我修养,还要对身边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诤友的存在被视为一种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力量。通过诤友的规劝,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2. 文学艺术方面 在文学作品中,“诤”也经常被提及。许多古代小说里描写忠臣义士对君主的劝谏情节时,都会用到这个字。它成为了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比如在一些历史演义小说中,当君主决策失误时,忠臣挺身而出,以“诤”的姿态来挽救危局,这样的情节既展现了忠臣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了“诤”字背后所蕴含的价值。 总之,“诤”这个字虽然笔画简单,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着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真诚坦率,在面对错误时要有勇气去纠正,在社会生活中要有敢于直言的精神,以促进个人和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诤


※ 诤的意思、基本解释,诤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ēng

〈动〉

(1) 假借为“争”。争论;争讼 [argue]

王凤为平理诤讼。——《后汉书·刘玄传》

诤,讼也。——《苍颉篇》

彼诚以天下之必无仙,而我独以实有而与之诤,诤之弥久,而彼执之弥回。——晋· 葛洪《抱朴子》

(2) 又如:诤讼(争论);诤论(争论);诤薮(争讼的渊薮);诤辞(争讼之辞);诤诉(诉讼)

(3) 争奇;竞争 [contend;forestall]

虽时时与师友有诤有讲,然师友总不以我为嫌者,知我无诤心也,彼此各求以自得也。——明· 李贽《与河南吴中丞书》

(4) 又如:诤治(竞相采取治国之道);诤心(争高低之心);诤竞(竞争)

(5) 通“争”。争夺[contend;vie;strive]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战国策·秦策二》

阘茸勇敢于饕诤。——《晋书·王沈传》

(6) 另见 zhèng

基本词义

zhèng

〈动〉

(1) (形声。从言,争声。因与言论有关,故从言。“诤”字本作“争”,“诤”是后起字,意思是强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程度比“谏”重。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尤指友谊诚挚的劝告) [admonish]

诤,谏也。——《广雅》

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

(2) 又如:默诤(背地里直言劝告);诤谏(以直言劝止他人的过失);诤臣(能谏诤的臣子);诤戒(告诫)

(3) 另见 zhēng

康熙字典

諍【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側迸切,爭去聲。《說文》止也。《韻會》謂止其失也。《正韻》諫諍,救正也。《前漢·王褒傳》諫諍卽見聽。《說苑·臣術篇》有能盡言于君,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

《列子·湯問篇》東北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

《集韻》通作爭。《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

《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音爭。訟也。《後漢·劉聖公傳》平理諍訟。《晉書·王沈·釋時論》闒茸勇敢於饕諍。《註》叶平聲。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諍【卷三】【言部】

止也。从言爭聲。側迸切

说文解字注

(諍)止也。經傳通作爭。从言。爭聲。側逬切。十一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