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筝字的解释
筝

拼音 zhēng 注音ㄓㄥ 繁体
部首竹部 总笔画12画 结构上下
五笔TQVH 五行 统一码7B5D
笔顺ノ一丶ノ一丶ノフフ一一丨
名称撇、横、点、撇、横、点、撇、横撇/横钩、横折、横、横、竖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zhēng(ㄓㄥ)

⒈  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异体字

汉英互译

kite、zither

造字法

形声:从竹、争声

English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kite

最读网筝字讲解

《说“筝”》 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世界里,“筝”这个字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明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一、字形结构 “筝”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从象形的角度看,上面部分是“争”,下面为“竹”。“竹”字作为部首,点明了这个字与竹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制作古筝的材料多采用竹子,竹子修长、坚韧且富有弹性,是制作弦乐器共鸣箱等部件的理想材料。而“争”字的加入,则像是赋予了这个乐器一种动态的力量感,仿佛在诉说着弹奏者在抚筝时指尖与琴弦竞争、交融,以产生美妙音符的过程。 二、字义解读 1. 本义 “筝”的本义就是一种弦乐器。早在战国时期,筝就已经广泛流传。它有着修长的琴身,一般有21根弦(也有13弦等不同规格),琴弦下端镶嵌着筝柱(也称雁柱)来支撑琴弦,使音高固定。弹奏者通过按弦、滑音等技巧,可以演奏出或悠扬婉转,或慷慨激昂的乐曲。 2. 引申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发展,“筝”字也逐渐有了引申义。它可以象征着高雅的艺术和精致的文化生活。在古典诗词中,“筝”常常被用来烘托氛围、表达情感。例如,“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描绘出一位美丽的女子在精美的筝前弹奏的画面,这里“筝”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女子才情和优雅生活的象征。同时,“筝”也代表着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它历经千年而不衰,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和审美观念。 三、文化意义 1. 历史文化 “筝”见证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宫廷雅乐到民间的街头巷尾,都能听到筝的声音。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演奏风格和曲目。在唐代,筝乐达到了一个高峰,不仅演奏技巧更加成熟,而且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筝家。它随着丝绸之路等文化交流通道传播到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等,对这些国家的音乐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艺术内涵 筝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的音色优美,高音清脆明亮,低音醇厚深沉。其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如勾、托、抹、打等基本指法,以及摇指、琶音等高级技巧。这些技巧的组合可以表现出丰富的音乐形象,无论是描绘山水田园的宁静,还是战场的厮杀,筝都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筝”这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之星。 总之,“筝”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和艺术的象征者。通过对这个字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筝


※ 筝的意思、基本解释,筝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ēng

〈名〉

(1) (形声。从竹,争声。从竹,与乐器有关。本义:拨弦乐器。形似瑟。筝是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 同本义 [flat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nc. five and later thirteen strings]

筝,鼓弦竹身乐也。——《说文》

筝,五弦筑身乐也。——《御览》引《说文》

挟人筝而弹纬。——《楚辞·愍命》。注:“小琴也。”

竽瑟空侯琴筑筝。——《急就篇》

(2) 又如:筝人(弹筝的人);筝阮(秦筝与阮咸。古代的两种拨弦乐器);筝妓(弹筝的艺妓);筝柱(筝上的弦柱)

康熙字典

箏【未集上】【竹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側莖切《集韻》《韻會》甾莖切。《正韻》甾耕切,?音爭。《說文》鼓絃竹身樂也。《通典》箏,秦聲也。《急就篇註》箏,瑟類,本十二絃,今則十三。《風俗通》箏,蒙恬所造。《集韻》秦俗薄惡,有父子爭瑟者,各入其半,當時名爲箏。《釋名》箏,施絃高急,箏箏然也。《傅元·箏賦序》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史記·樂書》唐有軋箏。《註》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有聲。

簷前鐵馬曰風箏。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稹·連昌宮辭》鳥啄風箏碎珠玉。

草名。《爾雅·釋草》傅,橫木。《註》一名結縷,俗謂之鼓箏草。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箏【卷五】【竹部】

鼓弦竹身樂也。从竹爭聲。側莖切

说文解字注

(箏)五弦筑身樂也。各本作?弦竹身。不可通。今依太平御覽正。風俗通曰。箏、謹按樂記五弦筑身也。今幷梁二州箏形如瑟。不知誰所改作也。或曰秦蒙恬所造。據此知古箏五弦。恬乃改十二弦。變形如瑟耳。魏晉以後。箏皆如瑟十二弦。唐至今十三弦。筑似箏、細項。古筑與箏相似、不同瑟也。言筑。身者、以見形如瑟者之非古也。言五弦筑身者、以見箏之弦少於筑也。宋書樂志改筑身爲瑟身。誤矣。从竹。筑本竹聲。故从竹。卽从筑省也。筑箏皆木爲之。爭聲。側莖切。十一部。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