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纼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纼(紖)
⒈ 穿在牛鼻子上的备牵引的绳子。
⒉ 牵引灵车的大绳子。
异体字
- 紖
- 絼
- 䊶
English
a rope for leading cattle or horse
最读网纼字讲解
《说“纼”》
在汉字的浩瀚海洋中,有一个颇为生僻却又有着独特意义的字——“纼”。
一、字形结构
“纼”为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纟”(绞丝旁),这一偏旁往往与丝线之类的事物相关。右边是“引”字。“引”有拉长、伸展的含义,同时也可表示引导等意义。
二、字义解读
1. 本义
- “纼”的本义是指穿在牛鼻子上拴牛的绳子。牛在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家畜,人们需要一种方式来牵引和控制牛的行动,于是便有了这种专门系在牛鼻子处的绳子。这一用途体现了古人善于利用工具来管理牲畜的智慧。
2. 引申义
- 在一些情况下,“纼”也可泛指牵引用的绳子。例如在一些古老文献描述车马运输或者牵拉重物的场景中,如果强调的是那种起到引导、牵拉作用的绳索,就可能用到“纼”这个字。
三、文化内涵
1. 反映农耕文明
- 从“纼”字的产生和使用来看,它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特征。牛耕技术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了牛耕,就需要对牛进行有效的控制。“纼”作为拴牛鼻子的绳子,是农耕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见证了人类与牛协作进行农业生产的历史进程。
2. 文学意象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虽然“纼”字不常出现,但偶尔提及也能营造出一种古朴、宁静的田园氛围。比如在一些描写乡村生活场景的古诗文中,当描述到农舍边的牛被拴着休息或者劳作归来时,如果提到“纼”,能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种田园生活的质朴与真实。
“纼”这个字虽然生僻,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个缩影,也能感受到汉字作为文化载体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 纼的意思、基本解释,纼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纼
(1) 紖
(2) (zhèn)
名
(3) 牵牲口的绳子 [thick rope for leading draft animal]
纼,牛系也。——《说文》
及迎牲,君执纼。——《礼记·祭统》
(4) 牵引灵车的大绳子 [big rope for leading hearse]
纼,牵车绋也。——《篇海类编》
(5) 。又如:纼棺(用绳子把棺材引起)
康熙字典
紖【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直引切《集韻》丈忍切《正韻》直忍切,音朕。《說文》牛系也。《玉篇》索也。亦作絼、䊶。《禮·少儀》牛則執紖。《註》紖,所以繫制之者。
又《祭統》及迎牲,君執紖。《疏》紖,牛鼻繩。
又《集韻》以忍切,音引。義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紖【卷十三】【糸部】
牛系也。从糸引聲。讀若矤。直引切
说文解字注
(紖)牛系也。牛系、所以系牛者也。周禮封人作絼。鄭司農云。絼、箸牛鼻繩。所以牽牛者。今時謂之雉。與古者名同。後鄭云。絼字當以豸爲聲。按絼讀如豸。池爾切。漢人呼雉卽絼也。絼變作紖、而讀丈忍切。仍絼雉之雙聲。今人讀紖余忍切、則非也。少儀曰。牛則執紖。从糸。引聲。讀若矤。直引切。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