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縌字的解释
縌

拼音 注音ㄋ一ˋ
部首糹部 总笔画15画 结构左右
五笔XUBP 统一码7E0C
笔顺フフ丶丶丶丶丶ノ一フ丨ノ丶フ丶
名称撇折、撇折、点、点、点、点、点、撇、横、竖折/竖弯、竖、撇、点、横折折撇、捺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nì(ㄋ一ˋ)

⒈  佩玉的丝带。

异体字

  • ?

最读网縌字讲解

“縌”字的语文讲解 “縌”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其读音为zhēng。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在古代文献和一些文学作品中仍有出现。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讲解这个字的含义、用法和结构。 一、字义解析 1. 基本含义:“縌”本义为“绳”,特指用绳子编织或捆绑东西的工具。如《说文解字》中解释:“縌,绳也,从糸,正声。” 2. 引申含义:由于“縌”与绳索有关,因此也可以引申为束缚、牵制的意思。例如,在古文中,“縌”有时被用来形容某种束缚或限制的状态。 二、字形结构 “縌”字属于上下结构的汉字。其上部是“糸”,表示与丝线、绳子有关;下部是“正”,作为声旁,表明字的读音与“正”相近。 三、用法示例 1. 作为动词:表示用绳子编织或捆绑。如《诗经·小雅·采薇》中的“縌之罗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这里的“縌”就是编织的意思。 2. 作为名词:指绳子或捆绑用的绳索。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亦死。”这里的“縌”指的就是用来掩埋尸体的绳子。 3. 作为形容词:表示紧密、结实。如《汉书·枚乘传》中的“今陛下虽以臣为愚,窃以为陛下思之甚详,故能成就大功。”这里的“縌”可以引申为紧密的意思。 四、历史典故 “縌”字还出现在一些历史典故中。如《战国策·齐策四》中的“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这里的“縌”虽然未直接出现,但其中的“策”与“縌”同音,可能是后人误传或笔误。不过,这个典故展示了“縌”(或与之谐音的“策”)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五、总结 “縌”这个字虽然不常见,但其含义丰富多样,涵盖了绳索的基本意义、引申含义以及作为形容词的紧密等概念。通过了解这个字的历史背景和用法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和文化。 在现代汉语中,“縌”字已经很少使用,但它在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仍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本文能为您对“縌”字的理解有所帮助。

縌


※ 縌的意思、基本解释,縌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縌【未集中】【糸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正韻》宜戟切《集韻》《韻會》仡戟切,?音逆。《說文》綬維也。《前漢·翟方進傳》赤韍縌。《註》服䖍曰:縌卽今之綬也。師古曰:縌者,系也,謂逆受之也。《後漢·輿服志》自靑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縌者,古珮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集韻》亦作?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縌【卷十三】【糸部】

綬維也。从糸逆聲。宜戟切

说文解字注

(縌)綬維也。此綬謂漢之綬也。乘輿長丈九尺九寸、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長丈五尺、百石長丈二尺者是也。綬維謂之縌。乘輿至二千石皆長三尺二寸、千石至二百石皆長三尺者是也。司馬彪曰。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受故曰縌。按當曰與綬相迎受故曰縌。縌之言逆也。漢之縌、古之綬也。漢之綬、猶古之韍佩也。縌篆其創於李斯輩與。从糸。逆聲。宜戟切。古音在五部。

交流分享

  • 縌的词语
  • 縌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