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屔字的解释
屔

拼音 注音ㄋ一ˊ
部首尸部 总笔画10画 结构左右
统一码5C54
笔顺ノ丨一丨一フ一ノノフ
名称撇、竖、横、竖、提、横折、横、撇、撇、竖弯钩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ní(ㄋ一ˊ)

⒈  四边高、中间低、可以蓄水的山丘。

⒉  古同“㞾”,山名。

异体字

  • ?
  • ?
  • ?

最读网屔字讲解

“颔”字的语文讲解 “颔”是一个汉字,其本义是指下巴。在古代汉语中,“颔”不仅指动物的下巴,还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嘴巴。这个字的结构是由“页”和“下”两个部分组成,形象地描绘了下巴的形状。 一、字义解析 1. 本义:下巴。如《韩非子·喻老》中的“夫婴儿相与戏而欲相乐也,非有骨肉之亲也,何为发乎?夫礼之生也,人为之质,礼行则让,让则尊,尊则长,长则尊,故曰:‘礼之用,和为贵。’昔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渭滨,天下乐乎?夫耕渔与陶,皆可以养人,天下乐乎?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身好之五官,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利于予,死利于取,知足者富。”其中提到“口好之五味”,这里的“口”即指下巴,引申为口味。 2. 引申义:比喻嘴巴。如《汉书·贾谊传》中的“众口铄金,言犹在耳。”这里的“口”也是指下巴,用来比喻人多口杂,舆论的力量很大。 二、词语搭配 “颔”字常与其他字组成词语,如“颔首”、“颔联”、“颔下”等。这些词语在句子中通常作定语或状语,修饰或限定名词。 1. 颔首:点头,表示同意或赞成。如“颔首低眉,表示尊敬”。 2. 颔联:指诗文中的颔联,即第二联。如杜甫的《登高》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颔联。 3. 颔下:指下巴下面。如《后汉书·袁绍传》中的“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操曰:‘孤欲救孔融,而公道难为用,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授曰:‘近者亲敌,远者背邻。若备不虞,难以应卒。智者见变思迁,愚者固步不前。’操曰:‘善。’使授循行,左右各别教所部,还家少息。”其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以”字后面省略了“之”,即“挟天子于河北”,而“河北”在古代常指黄河以北的地区,这里也可以理解为“颔下”,表示曹操挟持天子在河北地区。 三、文化内涵 “颔”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实用的汉字,更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态度,“颔首”就是其中之一。同时,“颔”字也出现在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中,如《诗经》、《楚辞》等,这些作品中的“颔”字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 总之,“颔”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汉字,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通过学习和了解“颔”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和传承中华文化。

屔


※ 屔的意思、基本解释,屔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屔【寅集上】【尸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集韻》?奴低切,音泥。《爾雅·釋丘》水潦所止,屔丘。亦作泥。《郭註》反頂受水。

《集韻》女夷切,音尼。山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屔【卷八】【丘部】

反頂受水丘。从丘,泥省聲。奴低切文三重一

说文解字注

(屔)反頂受水丠也。釋丘曰。水潦所止、泥丘。釋文曰。依字又作屔。郭云。頂上洿下者。孔子世家。叔梁紇與顏氏女禱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字仲尼。按白虎通曰。孔子反宇。是謂尼丘。德澤所興。藏元通流。葢頂似尼丘。故以類命爲象。屔是正字。泥是古通用字。尼是假借字。水潦所止是爲泥淖。儀禮注曰。淖者、和也。劉瓛述張禹之說。仲者、中也。尼者、和也。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張固從泥淖得解。顏氏家訓乃曰。至如仲尼居三字之中。兩字非體。三蒼尼旁益丘。說文尸下施几。如此之類。何由可從。玉裁謂。若言駭俗則難依。若言古義則不可不知也。又漢碑有作仲泥者。淺人深非之。豈知其合古義哉。从丠。从泥省。不但曰尼聲、必曰从泥省者、說水潦所止之意也。泥亦聲。奴低切。十五部。

交流分享

  • 屔的词语
  • 屔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