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汉语字典诏字的解释
诏

拼音 zhào 注音ㄓㄠˋ 繁体
部首讠部 总笔画7画 结构左右
五笔YVKG 五行 统一码8BCF
笔顺丶フフノ丨フ一
名称点、横折提、横折钩、撇、竖、横折、横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诏(詔)zhào(ㄓㄠˋ)

⒈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

⒉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诏令。诏谕。奉诏。遗诏。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

English

decree, proclaim; imperial decree

最读网诏字讲解

《说“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汉字中,“诏”是一个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字。 一、字形结构 “诏”字从言,从召。“言”即说话、言语,这表明这个字与话语传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召”有召唤、召集之意。合起来看,“诏”最初的意思就是帝王或天子发布命令的话语。 二、字义解析 1. 作为动词 - 最常见的用法是“下诏”“诏令”。在封建王朝时期,皇帝通过诏书来传达自己的旨意。例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就是以诏书的形式下达的命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从而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集权。这种诏令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官员任免、法律制定等诸多重大事务。 - 它还带有一种庄重、严肃的色彩。因为是代表最高权力者的发声,所以普通百姓是不能随意使用这个词来发布命令的。 2. 作为名词 - 就是指皇帝发布的文书。这些诏书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诏书是对功臣的嘉奖,像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功赫赫之后,汉武帝可能会下诏表彰他的英勇事迹,赏赐财物或者官职晋升等;有的诏书是对灾荒时期的赈济政策的宣告,体现出统治者对民生问题的关注;还有的诏书涉及到文化教育方面,如兴办学校、编纂典籍等的决策。 三、文化意义 1. 反映封建等级制度 - “诏”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它是皇帝与臣民之间沟通的一种特殊方式,且是单向的,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发布诏书,臣民只能接受并执行诏令。这种严格的等级区分在汉字的使用规范上得到了体现。 2. 历史文化的见证 -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诏”字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诏书内容、诏书的格式以及颁布诏书的程序等,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状况。例如唐代的诏书往往辞藻华丽,体现出大唐盛世的文化繁荣和政治开明的特点;而明清时期的诏书则更加注重格式的严谨性和保密性,反映出封建王朝后期政治制度的僵化。 “诏”这个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它是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诏


※ 诏的意思、基本解释,诏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zhào

〈动〉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2) 同本义 [tell;let know;inform]。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4) 教导;告诫 [instruct;admonish]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5)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6) 皇帝下达命令 [give imperial edict]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8) 征召 [recruit]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9)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10) 召见 [call in]

诏伊尹于 亳( )郊兮。——《后汉书·冯衍传》

(11) 宣扬 [advocate; champion; propagate]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报告 [report]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词性变化

zhào

〈名〉

(1)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imperial edict]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2)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Zhao]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4)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康熙字典

詔【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之少切《集韻》《韻會》《正韻》之笑切,?音照。《說文》吿也。《爾雅·釋詁》導也。《註》敎導之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敎導,卽贊勉也。《韻會》詔者,上下通用之義。《左傳·成二年》欒伯曰:燮之詔也。書何力之有焉。《註》吿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詔王馭羣臣。《註》告也,助也。《莊子·盜跖篇》爲人父者,必能詔其子。《如淳註》敎也。

《廣韻》上命也。秦漢以下,天子獨稱之。《史記·秦始皇紀》二十六年,秦幷天下,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議命爲制,令爲詔。《前漢·周勃傳》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天子詔。

《廣韻》?也。《正韻》播吿之書也。《文心雕龍》漢命有三品,三曰詔書。詔,吿也。《釋名》詔書。詔,昭也。人暗不見事宜,則有所犯,以此示之,使昭然知所由也。《文中子·問易篇》程元曰:續書之有志,有詔,何謂也。文中子曰:志以成道,言以宣志,詔其見王者之志乎。

待詔,官名。《前漢·公孫弘傳》待詔金馬門。《應劭註》諸以才伎召未有正官,故曰待詔。《唐書·百官志》明皇初置翰林待詔。

蠻王曰詔。《唐書·南蠻傳》南詔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詔、施浪詔、蒙舍詔。

《正韻》市召切,音紹。《禮·禮器》禮有?詔。《註》告道賔主者也。詔或爲紹。

《集韻》之遙切,照平聲。言誘也。

《韻會》時饒切《正韻》時昭切,?音韶。《禮·禮器》詔侑武方。《註》詔侑或爲韶囿,武當爲無,方猶常也。

叶朱戍切,音注。《班固·東都賦》申舊章下明詔,命有司頒憲度。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詔【卷三】【言部】

告也。从言从召,召亦聲。之紹切

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