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旒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旒
⒈ 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
⒉ 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异体字
- 㐬
- 㫍
- 斿
- 旈
- 游
- 瑬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fringes of pearls on crowns
最读网旒字讲解
“旒”字的语文讲解
“旒”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字,但在古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通常与旗帜、王冠等象征权力的物品相关联。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个字的含义、用法和语境。
一、字义解析
“旒”,本义是指古代贵族佩戴在身上的旗帜,用羽毛装饰,用作装饰和象征身份地位。例如,在古代,君王或高级官员会佩戴带有旒的旗帜,以彰显其尊贵地位。此外,“旒”也可以泛指旗帜。
二、字形结构
“旒”字由“旟”和“丿”、“丨”、“一”这几个部分组成。“旟”是上半部分,表示羽毛;而下面的“丿”、“丨”、“一”则构成了旗帜的形状,象征着旗帜的飘扬。
三、用法与语境
1. 作为名词:在古文中,“旒”常被用作名词,指代贵族佩戴的旗帜或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物品。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尔有母遗,繄我独无,予妇实不祥,将以先君之旒,与尔之旒。”这里的“旒”即指君王的旗帜。
2. 作为形容词:有时,“旒”也可以用作形容词,修饰其他名词,表示具有某种特征或属性。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3. 在成语中的使用:“旒”字还常出现在一些成语中,如“旒旗卷伞”。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停止活动、收起来或不继续进行的事物,就像收起旗帜一样。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旒”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即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物品是可以被收起来或不继续使用的。
四、文化意义
“旒”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代表了贵族的尊贵地位和权力象征,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旗帜这一物品的崇拜和敬仰。同时,“旒”字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旒”是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汉字。通过对其字义、字形结构和用法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旒的意思、基本解释,旒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旒
〈名〉
(1) 旗子下边悬垂的饰物 [ribbon]
旗十有二旒。——《礼记》。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缀(旌旗的垂饰。系结于旌旗之上。喻附属);旒苏(旒旗的垂饰)
(2) 古代皇帝礼帽前后的玉串 [tassels on ancient crowns,etc.]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礼记·玉藻》
(3) 又如:旒纩;旒紞(冕冠上悬垂的玉串);旒扆(借称帝王。扆为帝王座位后的屏风)
康熙字典
旒【卯集下】【方部】 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劉。《玉篇》旌旗垂者。《類篇》旌旗之旓。《詩·商頌》爲下國綴旒。《傳》旒,章也。《箋》旌旗之垂者也。
又冕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註》天子以五采爲旒,旒十有二。
又《韻補》叶力救切。《皮日休·補九夏歌》何以樂之,金石九奏。何以賜之,龍旂九旒。《集韻》或作斿旈。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㫍【卷七】【㫃部】
旌旗之流也。从㫃攸聲。以周切
说文解字注
(㫍)旌旗之流也。宋刊本皆作流。作旒者俗。从㫃。攸聲。以周切。三部。篇、韵皆餘昭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