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䒿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䒿
⒈ 同“膋”。肠上的脂肪。
统一码
䒿字UNICODE编码U+44BF,10进制: 17599,UTF-32: 000044BF,UTF-8: E4 92 BF。
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扩充A区(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最读网䒿字讲解
“䒿”字的语文讲解
“䒿”是一个相对较少见的汉字,它的读音是lín,属于形声字。这个字的左边是“䒾”,表示声旁,右边是“林”,表示形旁。从字形上来看,“䒿”由两个“木”字组成,暗示着与树木、森林有关的意思。
一、字义解析
1. 本义:“䒿”字的本义是指“竹子”。在古代,竹子常常被用来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因此“䒿”字也与这些用途紧密相关。
2. 引申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䒿”字的含义逐渐发生了引申。它可以用来泛指“竹子”,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竹子。此外,“䒿”还可以用来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如“䒿䒿”(lín lín),形容竹笛等乐器发出的声音。
二、词语中的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䒿”字常常出现在一些成语和词语中。例如,“䒿篥”(lín lì)是一个古代乐器名,类似于笛子,音色清脆悠扬。另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䒿”字也被用来形容自然景物的美丽,如“䒿竹秋声”(lín zhú qiū shēng),形容秋天竹林中发出的悠扬声音。
三、文化内涵
“䒿”字不仅是一个汉字,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一直被视为高尚品格的象征。因为竹子具有坚韧不拔、谦虚低调的品质,所以“䒿”字也寓意着这些美德。此外,“䒿”字还与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密切相关,如春节期间的竹竿舞等。
四、总结
总的来说,“䒿”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汉字。它的本义是指竹子,后来引申为泛指竹子以及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在古代汉语中,“䒿”字常出现在一些成语和词语中,如“䒿篥”和“䒿竹秋声”。同时,“䒿”字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着坚韧不拔、谦虚低调的品质以及与节日和习俗的紧密联系。
在现代汉语中,“䒿”字的使用相对较少,但它依然是一个值得学习和了解的汉字。通过学习“䒿”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汉语和文化,感受汉字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 䒿的意思、基本解释,䒿是什么意思由最读网在线字典查字提供。
康熙字典
膋【未集下】【肉部】 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洛蕭切《集韻》憐蕭切《正韻》連條切,音聊。《說文》膫,或从肉,勞省聲。《廣韻》腸閒脂也。《詩·小雅》取其血膋。《箋》膋,脂膏也。《禮·郊特牲》取膟膋燔爎升首,報陽也。《註》膟膋,腸閒脂也。《前漢·郊祀歌》焫膋蕭,延四方。《註》師古曰:膋,來彫反,腸閒脂也。以蕭焫脂合馨香也。
交流分享
- 䒿的词语
- 䒿的成语